|
2018-12-25 来源:中国石化报 |
![]() |
![]() |
石化新闻![]() |
40年间,西北油田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形成机制灵活、高效运行的油公司模式,原油产量累计突破1亿吨 本报记者 潘从文 王福全 截至12月22日,西北油田生产原油634.27万吨、天然气16.96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加3.28%和8.16%,预计将顺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全年销售任务已提前完成,各类油气产品收入同比显著增加。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西北油田的建设者从青海转战新疆,在塔里木盆地白手起家。40年间,西北油田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硕果累累,原油总产量突破1亿吨,油公司模式活力充沛,工艺技术国际领先,资源接替潜力巨大,成为我国西部耀眼的资源明珠。 勘探突破从无到有,原油产量累计突破1亿吨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老一辈石油人通过创新地质理念判断,塔里木盆地有形成大油气田的良好基础。但是,自1952年国家地质调查队进入塔里木盆地开始,几代油气勘探者在这里进行了多轮次勘探考察,先后打探井130多口,都没有取得实质上的重大突破。 1978年5月,西北油田前身——地矿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的勘探队员来到塔里木盆地。在其后的6年里,勘探队员在出门一身土、吃饭满嘴沙、常年在野外、四季不着家的恶劣条件下,坚持在沙漠中找油。1984年9月22日,部署在盆地沙雅隆起雅克拉构造带上的沙参二井钻遇高产油气流,实现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突破,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向西部转移提供了新依据。 继沙参二井之后,西北油田在塔里木盆地相继获得一系列大突破,先后发现塔河油田、顺北油气田。2018年1月,累计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 技术从简到精,攻克多项世界难题 今年8月,西北油田部署在顺北的蓬1井完钻,完钻井深8450米,创亚洲垂深和陆上斜深两项钻井纪录。这是西北油田第三次成功钻出亚洲第一深井。20多年前部署在喀什地区的喀2井完钻井深4004米,工期用了一年多。 钻井提速源于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在顺北实现油气突破的两年间,西北油田钻井技术创新达百余项,形成尖圆齿PDC+大扭矩螺杆等个性化断裂优快钻井系列技术,将钻井效率从3年打两口井提升到1年打两口井,并创造11项世界纪录。 面对塔里木盆地国外少有、国内仅有的特殊地质条件和超深、超稠、高温、高压、高矿化度、高含硫化氢等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40年来,西北油田自主创新形成一整套国际领先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以上。 科技创新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017年,西北油田率先走出寒冬期,实现大幅盈利。2018年上半年,经营利润已超全年目标。 管理从有到优,持续改革形成发展优势 2018年6月,西北油田再次启动油公司管理升级举措,优化重组油田特种工程管理中心和油田供电管理中心两个处级单位,成立油田工程服务中心,人员岗位优化近30%。40年来,像这样的改革,他们一刻未停。 1997年,塔河油田实现突破后,西北油田原油产量、经营利润呈快速增长趋势。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深层次问题,果断实施第一轮改革,将工程施工队、普查队、物探队、运输队全部撤销。富余人员经培训后转岗到勘探开发主业上来。2006年,全面清退8项多种经营业务,在中国石化率先完成一企一制改革。 自此,以集中化决策、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油公司管理框架基本建立,目前万吨油用人仅6名,人均劳动生产率位居国内油田企业前列。 在顺北特深油气田建设中,西北油田又打破采油厂、采油分队、班组传统模式,采用管理部全面负责、具体业务整体外包的管理方式。新模式下,当顺北产能达到200万吨时,管理人员将不超过20人。同时,西北油田在老区也在全力推进智能化油田建设、采油作业区改革、区块承包等举措,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体制机制的优势不仅让西北油田轻装前行,也为中国石化盘活老油田人力资源带来红利。2017年,中原油田8000多人的外闯队伍中,仅在西北油田市场的员工就超过1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