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行业  人物  企业  生活  English 
 
 
  石化要闻  |  国际  |  海外  |  人物  |  观察  |  图片
高层动态  |  国内  |  责任  |  言论  |  专题  |  视频
     
 
   您的位置: 新闻频道 >>> 行业国内
 

巨化中俄科技园成氟化工领域国际创新引擎

2019-03-05     来源:人民网-能源频道
石化新闻

    原题:以“氟”为名,巨化中俄科技园成国际创新引擎

    原文来源:科技日报“浙江与俄罗斯联合创建的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运行良好,成果丰硕。”之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中俄地方领导人对话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对该园区给予这般评价。

    对巨化中俄科技园这样的好评,曾多次出现在两国的交流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巨化与俄罗斯以氟化工为媒,率先开展科技合作,帮助我国氟化工产业冲破垄断,促成中俄科技合作园落户浙江。中俄企业以科技合作园为载体,持续加强技术合作,促进双方产业合作硕果常结。

    2018年以来,巨化中俄科技园营业收入达10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2%,近年来共承担2个省级、3个国家级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并全部完成验收。

    一拍即合,将氟化工引进国内

    原有的化肥与基础化工产业日渐困顿,使上世纪80年代的衢州化学工业公司(巨化集团前身)面临转型难题。当时的巨化人注意到,聚四氟乙烯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广泛用于化工、机械、航天等领域,便想通过发展氟化工来“弯道超车”。

    “氟化工产业在当时属于前沿科技,国内化工界缺乏相关人才,对原料的危险性很难控制。”巨化集团总工程师吴周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巨化当时决定通过高起点发展定位引进基础原料生产技术,依靠先进技术实现原料生产国产化。

    在顺利实现原料生产国产化及进入氟制冷剂产业后,时任巨化总经理韩春根主动向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寻求合作,但遭遇技术封锁而陷入窘境。恰逢此时,受本国经济“休克治疗”的影响,专门从事氟化学开发应用的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院正愁无用武之地。得知这一消息后,韩春根便与之洽谈,双方一拍即合,于1994年共同成立了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聚四氟乙烯,研发系列新材料、新产品,还相继通过引进专家、成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优化合作。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氟化工刚起步。我们与俄罗斯在该领域开展合作,称得上是‘师傅领进门’。”巨化集团氟聚合物事业部总经理余考明表示,当时公司对外技术依赖很大,全套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国氟材料、聚合物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2001年5月,经过约十年的合作后,国内首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中俄科技合作园在巨化开园运行。目前已在园区成功合作中外项目十余个,研发出氟化学制品19类、达200多种。

    立足合作,“洋教官”保驾护航

    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建成后,双方产业合作步步深入。2011年,巨化又与俄罗斯应化院签约,分别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和浙江省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及实验基地。这些合作的背后,俄籍专家西特里维功不可没。他友善爽朗的性格,使巨化员工亲切地称呼其“老西”。

    初到中国,面对中俄两国的工业标准差异,老西带领团队仅耗时两月,就完成了对原有设计方案的中国化改造。其后老西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帮助巨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20多年来,以科技合作园为载体,经老西牵线搭桥,巨化集团陆续引进俄罗斯的氟化工及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术,并对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俄方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取得丰厚回报,也让很多在俄落地困难的技术在中国得到转化,从而帮助中国弥补技术短板。

    除了帮助中方引入技术外,很多俄罗斯企业也通过老西这座“桥梁”得到了中方的支持。在老西的帮助下,俄罗斯一家化学公司成功从中国设备制造厂家订购到膜式压缩机。

    注重研发,企业拓展开放之路

    生产区管道密布,记者却闻不到一丝异味。吴周安告诉记者,巨化致力于打造森林式化工厂,发展循环经济。环保治理能走在行业前列,也得益于科技创新。

    以中俄科技园为依托,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巨化集团已拥有一支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建成资产达数亿元的研发平台,包含氟制冷剂、石化材料、装备制造等十余个研发中心,并在国内外积极部署创新网络。

    “除了技术研发工作,巨化积极完善科创机制,集聚核心科研人才组建‘小老虎’团队,以分红、股权等激励方式,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吴周安表示,新的研发成果在市场应用时面临的问题,需要综合团队来快速破解,这个机制对集团科创十分重要。

    巨化集团还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着力打造八大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企业结合自身创新要求,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能使双方相互促进。”在余考明看来,行业内部也应多开展技术交流,让技术难题的解决更高效精准。

    对巨化集团而言,如今的中俄科技合作园,更是一个国际化的科研资源集纳地。“中俄科技合作是我们开放发展之路的开端,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宽和做深开放合作的领域,开放合作永远是进行时。”吴周安说。(记者 江 耘)


延伸阅读
 
 
<返回频道首页>
 
 
   石化要闻
· 扬子石化开发新技术增产汽油
· 北海炼化注重产品信息反馈让客户满意
· 物探院软件研究“创新工作室”正式启动
· 【新闻故事】同一个心愿
· 减排技术+物联网:让VOCs无处可逃
· 石炼学雷锋日成当地爱心品牌
· 仪化生物可降解类共聚酯PBST工业化生产
· 南化公司做好两会期间安全环保工作
   图片新闻
中国石化宜昌区块页岩气重点探井宜志页1井顺利开钻 雷锋精神在安庆石化传承
把安全例会搬进生产一线 普光气田精准测试提升新层系动用程度
   高层动态
· 戴厚良会见四川省省长尹力
· 李云鹏赴新疆调研精准脱贫工作
· 喻宝才会见哈萨克斯坦客人
· 蒋亮平赴山西石油调研
   行业·国际
· 国际化工并购热度不减
· 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新能源革命主导力量
· 全球油气业务并购进入活跃期
· 2019年全球化工业面临下行压力
· 世界炼油业2019年利润将普遍下降新增产能创纪录
· 全球天然气供应将呈现宽松态势
· 油气行业形势不明 地缘风险成为重大挑战
· 2019年原油冲高机会有限警惕下半年再度转跌
   行业·国内
· 国内加油站市场面临多元竞争和转型发展挑战
· 筑底反弹:2019年石化产品期货主旋律
· 今年能源化工板块股市行情仍然艰难
· 2019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增速将明显减缓
· 油价开年“四连涨”怎么看 国际油价变动是主因
· 1月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714万吨 同比增2.1%
· 到2030年国内生物天然气将超300亿立方米/年
· 上海化工区探索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