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行业  人物  企业  生活  English 
 
 
  石化要闻  |  国际  |  海外  |  人物  |  观察  |  图片
高层动态  |  国内  |  责任  |  言论  |  专题  |  视频
     
 
   您的位置: 专题 >>> 新闻频道专题 >>> 绿色企业行
 

采油不见油 注水不见水

2019-06-03 来源:
石化新闻
 

    中原油田加大全过程污染防控力度,争当清洁生产的典范。

    五月,华北平原天气晴好、绿意正浓,3000台磕头机有序地工作着。

    同时,亚洲最大天然气净化厂的33套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高效运转着,保障清洁能源供给长江经济带的上千家企业和两亿居民。

    “东濮老区地处‘2+26’城市河南省濮阳市,减排责任重大;普光气田位于长江经济带上的四川省达州市,保护长江是责无旁贷的义务。中原油田要为国家奉献能源,更要成为清洁生产的典范。”中原油田环保处处长栗明选告诉记者。

     排出水全部经过达标处理回注地层

    大巴山中,峰峦叠翠,一顶状若白帆的棚子点缀在满眼绿色之中。这里,就是集气田产出水处理、天然气集输功能于一体的401联合集气站,气田产出的水全部流入棚子下的废水处理系统,深层次过滤、净化。

    净化完毕的水将被拉运至指定回注井,注入地层之中。

    采油、采气过程中会产生部分来自地层的工业废水。在东濮老区,中原油田遵循“从哪来,回哪去”的原则,将经过达标处理的产出水回注入地层。在普光气田,“氮气气提、溶氧气浮、化学氧化、混凝沉淀、两级过滤”的复合工艺实现了采出水全密闭处理、回注和零排放。

    对天然气净化厂的废水,中原油田采用低压单塔汽提工艺进行处理,全部作为循环水补水回用,实现工艺废水的再利用和零排放。对数量较少的作业废水,油田采用汽车拉运、进入污水处理流程、集中纳入收集池、统一送入处理站的方式处理,不让废水流到管控范围之外。

    “所有废水始终在密闭空间内流动,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油田实现了采油不见油、注水不见水,周围青山绿水依旧。”栗明选说。

     连续9年跟踪检测各类指标

    在普光气田生产监控室里,新采集的植物样本和土壤样本全部被分类摆放、风干,等待检测。

    为及时知晓生产过程是否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投产9年来,普光气田连续对涉及当地大气和水体的42项环境质量指标、15种经济作物粒重和品质指标、30种主要植物叶片含硫量、物种多样性指标等跟踪监测。

    截至目前,2.5万条监测数据表明,当地的水体、大气仍保持了原有环境功能,气田周边植物生理指标总体无变化。成绩的背后,是普光气田对“开发与保护并重”理念的实践。

    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普光分公司在建设阶段结束后,先后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000万元,恢复林地、草地和耕地共1784亩,气田植被恢复系数达98.1%,临时用地100%实现复耕或绿化。

    在普光气田开发过程中,天然气净化厂是用水大户。普光分公司在该厂设置了包括水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在内的监控系统33套,并将监控数据与地方环保部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实时联网,接受社会和上级部门监督。

    随着中国石化“绿色企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普光分公司将根据川东北地区汛期长、雨水多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水体污染防护体系,全面推进生产、施工现场雨污分流项目建设。

    装置升级加科研攻关实现本质环保

    中原油田濮城采油厂采油管理四区经理马新民在办公室里使用远程监控平台,调低冲次,地处一线的卫67井的运行状态随即完成了调整。

    “实现远程操作,是我厂研制新型智能驱动式抽油机带来的成绩之一。与游梁式抽油机相比,该抽油机日耗电量减少47%。”该厂设备管理科科长郑文照说。

    中原油田坚持推进装备升级和科研攻关,提升本质环保和节能水平,2018年完成电动机能效提升工程、大排量对置式柱塞泵节能改造等能效提升项目44个,节能量相当于节省了4200吨标准煤。

    普光气田的硫黄回收装置是硫化氢无害化处理的核心装置,停工检修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创造性地利用氮气替代原有吹硫钝化介质,实现了二氧化硫稳定达标排放,更实现了资源回收利用,增加了硫黄产量。”普光分公司HSE监督管理部主管贺贤伟说。截至目前,3套联合装置的热氮吹硫技术改造施工完成,解决了制约全行业的环保难题。

    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油田在联合站万方池进行密闭改造试点,采用低温等离子光氧催化工艺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5月,通过撤消计量站、合并集输干支线等措施,油田实现了地面系统的整体升级改造、东濮老区油气田地面系统整体优化改造工程同期启动,为本质节能再添动力。

    (本报记者 黄嫣然 张迎亚 杨 君 张 毅)

相关链接
 
 
<返回频道首页>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