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7-12 来源:中国石化报 |
![]() |
![]() |
石化新闻![]() |
齐鲁石化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壁垒,形成“大专业”的管理格局,不断消除制约发展的瓶颈
自6月1日起,齐鲁石化塑料厂成品车间包装线维修业务和人员,优化整合至运维中心,进一步提升了维保业务工作效率和水平。 近年来,齐鲁石化持续推进专业化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再造业务流程,先后对热电、水务、储运等16个专业进行重组,涉及人员7700余人,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壁垒,形成“大专业”的管理格局,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打破厂际围墙,稳步推进专业化重组 齐鲁石化建厂50多年,历史遗留问题制约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各单位各自为战、各算各的账,无形中形成了厂际围墙,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难以在全公司内统一优化调配。 为突破发展瓶颈,齐鲁石化坚持顶层设计,认真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建议,形成“加快推进实施专业化重组,最终实现核心业务做优做强”的总体思路。 重组之初,面对干部员工的疑虑、担忧,齐鲁石化自上而下深入开展“面对深化改革如何看、怎么办”全员大讨论,将形势任务教育贯穿重组全过程,讲形势、转观念、传压力,激发干部员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重组过程中,他们坚持“资产随业务走、与生产装置关联紧密的固定资产属性不变,人随业务走、划转按在册,基本薪酬不变、优化考核机制”原则,合理切割业务、划分人员、实施一体化考核,避免推诿扯皮,稳定人心。 实施集约化管理,整合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化重组后,各专业之间强化技术交流,小分队整编成了集团军,专业技术、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生产运行维护中心重组,把全公司的机电仪力量拧成了一股绳。许多分散在各厂的重活、难活,从原来的看变为现在的干,增效显著。 GB1201压缩机是乙烯装置的心脏,采用日本三菱重工技术,投运20年来,检修工作全部外委完成。2017年大检修,重组后的运维中心组织精干力量,首次实现了对GB1201压缩机自主检修,并成功消除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的顽疾。2018年,齐鲁石化乙烯装置平均小时产量提高到99.15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GB1201压缩机检修项目负责人李震感慨地说:“重组后,专业人干专业事,技术力量可随时调配,开展跨区域技术攻关,许多外委的活儿都转为自己干。”干部员工逐步感受到了重组带来的效应和变化。 截至今年6月底,用工总量比专业化重组前减少2590人,人工成本利润率大幅提升,实现员工、企业共赢。 重组“回头看”,机构精简促进效能提高 专业化重组是长期作战,专业化运行是系统工程。齐鲁石化建立专业化重组问题协调、工作督办与考核激励等三项机制。公司领导带队,主管部室牵头,开展专业化重组“回头看”,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严考核、硬兑现,全过程跟踪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在“回头看”过程中,以保障生产运行、提升效率效益为出发点,切实发现并解决问题,理顺专业管理机制,先后实施了运维中心电气实验室、热电厂动力管理计量业务调整、乙烯动力站区域资源优化等业务整合。同时,结合专业化重组后的管理急需,编制业务流程手册,理清理顺400多个业务流程,标注关键环节形成的工作表单760个,并对公司800多项业务进行重新划分。 “重组再优化后,各项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工作明显提速,更好地助力企业发展。”齐鲁石化企业管理处处长陈维斌深有感触地说。 深化改革无止境。专业化重组基本完成后,齐鲁石化着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精简机构、提高效能,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运行体系。2018年至今,齐鲁石化按照“先后勤服务单位、其次专业机构、最后辅助生产单位”顺序,再减少处级机构11个、降幅22%,减少基层科级机构111个,降幅21.6%,优化整合岗位334个。(刘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