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行业  人物  企业  生活  English 
 
 
  石化要闻  |  国际  |  海外  |  人物  |  观察  |  图片
高层动态  |  国内  |  责任  |  言论  |  专题  |  视频
     
 
   您的位置: 专题 >>> 新闻频道专题 >>> 第五届感动石化人物特别报道
 

胡联伟:三十年如一日守护工程质量

2019-10-23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石化新闻
 

胡联伟(右一)向焊工传授工艺技巧。

卞江岐 文/图

从2010年至今,连续9年,镇海炼化的效益在炼化企业中位列第一。

大乙烯装置,为公司创效立下汗马功劳。质量是装置的生命线,大乙烯能够建好、开稳、创效高,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离不开质量管理者的心血。镇海炼化质量监督站站长胡联伟就是其中之一。

当初,胡联伟从当时全国唯一的检测本科院校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毕业,投身检测工作,一干就是30年。他是我国无损检测行业公认的专家和技术权威,国家特种设备行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试技术委员会成员,还是中国石化施工技术委员会成员。

他参与编制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有8个,参与审定的有14个。

是黑脸包公,也是贴心人

5月10日,在镇海炼化新建260万吨/年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施工现场,一些尾项在动火施工,管道试压已全面展开。在一个焊接点,胡联伟打开焊工的焊条筒,仔细看了一眼说:“焊条是上午拿的吧,有点儿潮了。”焊工仔细辨认后,立刻背起焊条筒去换焊条。

胡联伟转身叮嘱所有在场的焊工:“焊条要高温烘干,避免因为潮湿影响焊接质量,烘干后的焊条放置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

“焊工等级是个严肃的事儿,比如持有2G焊工证的可以焊平角焊,立角焊、仰角焊必须有更高的资质才能焊。”胡联伟说。

每天跟焊工打交道,胡联伟一眼就能看出某个焊工持有什么级别的证件,有资格承担哪些工作。

任何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所有的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都在他脑子里。更有趣的是,由于长期守在现场,胡联伟的脸特别黑,有了“黑脸包公”的美誉。焊工中流传着一个“狼来了”的传说,说的是胡联伟有一次去现场检查,隔着老远,一名证件有问题的焊工看到他的身影,扔下焊枪就跑了!

不过,胡联伟也是焊工的贴心人。2012年,对二甲苯装置检修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质量审查工作不影响进度,胡联伟主动请缨,协调解决管线试压的各种问题,夜以继日奔波在现场和各单位之间。只要施工单位提出问题,他就帮忙解决。

创新有一套,方便检测人员

“他搞创新也有一套。厚壁管道焊口能够全部用射线检测完成,全靠他的钻研。”宁波恒信工程检测公司项目经理潘伟中说。

由于工艺特殊,新建渣油加氢装置73毫米厚的不锈钢管道焊接质量至关重要。

管壁太厚怎么办?胡联伟研究认为,采用合理的配管工序和检测装备可以解决射线检测的问题。随后,他和同事研制了一台能够在弯管中自主爬行的机器人,所有厚壁管的射线检测工作提前半个月完成。

在检测创新上,胡联伟一直在努力,率先在国内应用相共振技术,主导开发了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和管道焊接管理系统。如今,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在镇海炼化应用后,已从试点阶段进入示范阶段。管道焊接管理系统也在新装置建设中投用。

两个系统已经成为工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工具。质检人员在手机客户端上就能查到现场工程建设人员的所有信息,管线材质、焊接信息、人员资料全部一目了然。“有了信息化系统,质检人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盯在现场。”胡联伟说。

看到装置开工,就像看孩子考上大学

胡联伟的脑部出过一些问题,需要定时体检。2012年以来,他的老毛病发作过两次。

医生嘱咐他不能生气,也不能太累。但是检测检查工作直面问题,难免和人争执,胡联伟又是出了名的倔脾气,同事和朋友都劝他换个工作。但胡联伟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工作,于是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给自己定下工作纪律:不熬夜、不出差、多锻炼。

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刚好转,立刻不守纪律:开始熬夜。

2016年,他成为腾龙翔鹭项目部检测部副经理,负责古雷腾龙翔鹭项目的工程质量评估工作。此后,元旦、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和无数个周末,他都是在项目上度过的。

每当有人提起这些忙碌的日夜时,胡联伟就笑了,翻出手机上珍藏的一张照片:那是古雷项目开工的抓拍照片。“我参建的芳烃装置产出产品的一刻,我感觉很欣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一样。”胡联伟说。

被评为感动石化人物后,镇海炼化领导和同事纷纷向胡联伟表示祝贺。记者采访胡联伟,问他对未来还有什么计划和梦想。胡联伟说他的计划还有很多。比如把两个系统完善好,实现向总部承诺的把管道施工管理系统打造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管理系统的目标;比如将镇海炼化的质量管理经验转换为标准规范,向石化系统内推广,以共同提高中国石化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水平;又比如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年轻一代尽快成长起来……

他最后说:“我特别佩服陈俊武院士一生钻研的创新精神,他90多岁高龄依然每天上班、思考科研中的重大问题,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学习陈俊武院士,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优良传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镇海炼化新一轮建设中。我最大的梦想是希望所有建成的项目都能像镇海乙烯项目一样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相关链接
 
 
<返回频道首页>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