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行业  人物  企业  生活  English 
 
 
  石化要闻  |  国际  |  海外  |  人物  |  观察  |  图片
高层动态  |  国内  |  责任  |  言论  |  专题  |  视频
     
 
   您的位置: 专题 >>> 新闻频道专题 >>> 传承石油精神 弘扬石化传统
 

“没见过像您这么较真的”

2019-11-13 来源:
石化新闻
 

常换芳

“成功了!”10月29日,河南油田工程院机械采油工艺研究所科研人员张景辉从生产现场打来电话报喜。

身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油田采油工艺高级专家的马宏伟,干工作喜欢钻牛角尖,更喜欢知难而进。

河南油田已经开发40多年,一些油井的井下套管变形,增加了作业的安全风险。

今年以来,马宏伟和他的团队一直攻关套管液压整形工艺。10月29日,新工艺在采油一厂下二门采油管理区下T5-239井试验成功,增加了作业安全系数,作业速度也加快了。

10个月来,研发过程充满了挫折。马宏伟和他的团队先后设计了两种液压整形工艺管柱,研制了至少20种配套工具,做了至少100次试验。每个试验数据,哪怕只有几微米的误差,马宏伟都要带领整个团队重新做一遍。

有时,项目组的员工劝他:“数据有一定的误差,不会影响什么,按照科研规则是可以使用的。”“不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马宏伟每次都这样反驳。

马宏伟精细严谨的工作习惯,在27年前他参加工作时就养成了。

那时,他到国内其他油田的研究院参观学习,听说了一件事:一些科研人员以为不起眼的井下管柱对生产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设计井下工具时不用心,结果造成大规模返工作业,导致那个油田损失了5万元。这个数字,在几十年前,可是一大笔钱。

回到单位,马宏伟给自己定了一条工作规则:“细节决定成败,干任何工作都不能马虎,干科研工作更不能有一丁点儿马虎。”

今年,河南油田工程院委托某橡胶厂加工3000个不同规格的密封圈,加工完成后,马宏伟一个个测量密封圈的尺寸。橡胶厂厂长有些不理解地说:“我没见过像您这么较真的专家。”马宏伟笑了笑,说:“密封圈差一毫米就会密封不严实,我是在和企业的效益较真。”

套管变形,是国内开采时间超过几十年的老油井时常出现的问题。8年前,马宏伟已陆续研制了一些小直径堵水封隔器,投用后封堵效果较好。

2月,一支作业队换封作业时,起管柱卡住了,努力了4天都没有办法取出,想进行大修作业。马宏伟知道了,极力劝阻:“不能轻易转入大修作业,大修耽误生产时间,还会大幅增加施工成本。”他赶赴现场,拿出图纸,仔细分析井下的每个零件,仔细观察悬重表上指针的变化,给出办法:“不需要大修作业,让变形的套管反复活动,就能顺利解决。”

作业人员半信半疑,尝试着操作,问题真的解决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马宏伟却赶回研究院,连夜修改封隔器的结构,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工作27年来,马宏伟先后负责或参与了共28项采油工艺技术攻关项目。他的成果当中,有1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6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如今的他,距离退休没有几个年头了,却仍然夜以继日地进行科研攻关。晚辈劝他多休息,他却说:“陈俊武院士92岁了,还在研究新课题。我还年轻,为企业解决更多的生产难题是应该的。”

相关链接
 
 
<返回频道首页>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