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7-01 来源:中国石化报 |
![]() |
![]() |
石化新闻![]() |
杨成(中)帮村民核验藜麦收购的斤数和金额。(资料图) 施亚茜 文/图 6月的东乡雨水充沛、适宜种植,前些日撒下的藜麦种子发了芽。“这长出来的洋玩意儿不就是俺们山上的灰条菜,真的会有人收吗?”甘肃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洒勒村的马哈什,看着外形绿油油并不起眼的藜麦苗怀疑道。 “放心,这藜麦是高经济作物,不出半年时间肯定让大伙儿丰收。”杨成拍拍马哈什的肩膀自信地说。 面对乡亲们的质疑,杨成压力倍增,很多人贷了款跟着他种植藜麦。但杨成又信心满满。他曾同农科院专家一道开展藜麦技术培训、田间管理,这些经历让他和乡亲们交流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底气。 杨成,集团公司派驻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第一书记,共产党员。2018年起,中国石化联合甘肃省农科院在布楞沟流域开始建立东乡藜麦种植产业链新模式。他很快熟悉藜麦种植、加工、销售的情况,又到其他村了解乡亲们的种植意愿。 2019年9月,在中国石化助力东乡藜麦产业发展收藜仪式上,乡亲们的心里乐开了花。他们收割的藜麦被甘肃石油全部收购,一直困扰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以前我们种植土豆、玉米,每亩每年只能挣800元左右,现在改种藜麦,产量上去了,每亩收入至少翻一番。”乡亲们高兴极了。 心结解开了,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要保质保量地收购藜麦,仓储、人力、物力的问题都急需解决。杨成出方案、排计划、跑粮库、走路线、掐时间、算资金、找加工厂……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了下来。他带着工作组用了不到20天时间,把21个村26万公斤的藜麦全部收购完成,并协助银行将523万元的藜麦收购款,逐村逐户准确地汇入到941户农户手中,让每家种植户不差一分、不少一斤。 “扶贫路上,党员干部要敢担当、带好头;脱贫路上,哪个民族都不能少,哪户村民也不能少。”站在今年的田间地头,看着地里的藜麦苗,杨成坚定地说,“这就是乡亲们的希望,也是我工作在这里的意义和责任。” 开栏的话: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为了记录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壮举,彰显我们党担当使命、一诺千金的不懈追求,展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今日起本报开设专栏,把镜头对准脱贫攻坚一线,讲述中国石化对贫困地区进行全产业链帮扶、扶贫干部带着贫困乡亲奔小康、脱贫群众走向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