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9-21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
![]() |
![]() |
石化新闻![]() |
本报记者 徐 徐 刘锦妍 刘江波 宋铁毅 蔡廷永 在东乡县布楞沟村村史馆正中的展室里,一张照片格外醒目。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在村民马麦志家的土炕上与其家人交谈。照片中,马麦志的身边坐着一个聚精会神听总书记讲话的孩子,头戴东乡族传统的白色花帽,皮肤黝黑、个子不高。 “第一次见到总书记,他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献出一分力量。”记者镜头前,这位身高将近1.8米、侃侃而谈、充满自信的年轻人,就是7年前照片中马麦志11岁的二儿子——马建忠。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如今,马建忠已参加完高考,被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录取。作为东乡巨变的见证者和受益者,马建忠觉得自己非常幸运,7年前总书记的东乡之行,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没多久,中国石化援建的布楞沟小学拔地而起,成为全县软硬件最好的小学之一。马建忠在新学校上了小学六年级,而他今年26岁的哥哥当年连小学都没有念完。 7年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直感染、激励着布楞沟乃至整个东乡县的贫困群众,像马建忠一样的东乡少年和他们的父母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等我毕业后,想回到家乡帮助更多人走出布楞沟村。”马建忠坚定地说。 马浩霖是中国石化援建的东乡县瓦子岭教学点二年级班主任,1997年出生的他,一毕业就返乡教书,已经在这里工作一年了。 2019年9月,中国石化援建的东乡县瓦子岭教学点建成投用。有了崭新的校园、干净的教室,就缺一位既会东乡语又会普通话的老师。听到这条消息,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的马浩霖毫不犹豫回到家乡教书。 “以前上学时最近的学校也要步行两小时,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平房里一起上课,老师教完一年级,转身再教二年级。”马浩霖在东乡长大,亲身经历过东乡娃娃上学难的痛。 孩子是东乡的未来和希望。可因为上学的路太远,还要爬高山、跨塬沟,家长宁可让孩子辍学务农或者外出打工,许多东乡娃娃因此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这里,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2年,不少孩子15岁时三年级还没有毕业。 “现在好了,中国石化不仅帮我们修建了新学校,而且捐赠了教学设备,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还可以通过刚刚安装好的网络电视,收看‘少年强,中国强’开学第一课直播。”说起学校的变化,马浩霖止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他眼里,能带着大山沟里的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他感到很满足。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班里的孩子们都能考上大学。 刚开学,马浩霖就教会小朋友们写“中国石化”四个字。“学校规模虽小,但却是中国石化送给东乡山区孩子们最大最好的礼物,教会他们写这四个字,就是教会他们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心怀感恩,好好读书,将来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东乡的青年一代思想的变化。不少像马浩霖一样在外就读的东乡高校毕业生,纷纷回到东乡县实习、就业。7年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贡献青春力量,助力东乡发展。在家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东乡90后的身影处处可见。“现在返乡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东乡山区也更加充满生机,有年轻人就有希望。”东乡县副县长张文涛开心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