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行业  人物  企业  生活  English 
 
 
  石化要闻  |  国际  |  海外  |  人物  |  观察  |  图片
高层动态  |  国内  |  责任  |  言论  |  专题  |  视频
     
 
   您的位置: 专题 >>> 新闻频道专题 >>> 2020年专题 >>> 领导干部论坛
 

瞄准净零目标推进电力生产转型发展

2021-01-28 来源: 中国石化报
石化新闻
 

瞄准净零目标推进电力生产转型发展

郭安翔

摘 要

电力业务将及时启动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战略路径研究,加快制定路线图,推动电力生产迈上洁净化和规模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是加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和风光储一体化多能互补项目。二是减法,到2025年以后全部加装碳捕集和封存系统,提前实现碳减排。三是乘法,降低能耗减少煤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四是除法,走加大煤电碳减排力度和新能源碳资产储备相结合的道路,2025年电力产品全部实现碳市场交易化,实现碳排放指标对冲。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集团公司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提出“使绿色发展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 “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紧扣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愿景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净零目标迈进。

集团公司电力业务将及时启动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战略路径研究,加快制定路线图,构建以“现有煤电资源洁净化为基础+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综合能源服务为依托”的电力生产清洁降碳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充分利用风电、光伏、海水制氢、储电等“风光水火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自备电网“源网储销”运行一体化的电力生产和电网运行消纳一体化的电力产供销体系,推动电力生产实现清洁能源结构转型发展,迈上洁净化和规模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推进电力生产转型发展,可以有效推进公司绿色低碳战略实施。电力生产是耗能大户和排放控制关键点。国家要求碳减排、碳交易首先从火力发电厂开始。减碳首先从电力生产抓起。由于集团公司热电装置基本是燃煤热电机组,煤炭消耗量巨大,热电厂节能减排对集团公司低碳发展至关重要。

推进电力生产转型发展,可以根本扭转环保、节能压力较大的自备电厂煤电发展困局。当前以煤电为基础的能源动力供应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减排挑战。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以治理大气污染、限制煤炭过度消耗的调控政策,都对燃煤自备电厂产生重大影响。受各地煤炭和排放指标限制,集团公司保供石油石化生产装置的电力生产政策成本和经济成本不断推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提供清洁低碳的电力产品是发展唯一路径。

清洁低碳发展,电力产品将成为最大赢家。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电能具有便捷、可控、精准的特点,未来在终端消费中持续替代化石能源。跨国能源企业普遍开展多元化经营,以经营天然气和其他能源服务的大型企业也开始经营电力业务。我们也应未雨绸缪,将电力产品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依托现有电力稀缺资源,走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发展道路。

发展洁净新能源业务和现有电力生产业务相结合,是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都离不开现有发电和电网资源。优化现有热电、电网、新能源发电等电力资源,结合现有煤电清洁生产替代方案,规模化发展新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就近消纳,将有利于整体降碳目标的实现。

按照集团公司减碳总体目标,电力业务减碳具体对策为:一是加法,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项目,补充煤电占比下降带来的缺口,至少百万千瓦装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和风光储一体化多能互补项目,与有强烈合作意愿的国家级公司合作,借力推进规模化发展。二是减法,现有煤电机组具备条件加装CCUS(碳捕集和封存)系统,到2025年以后全部加装CCUS,提前实现碳减排。三是乘法,降低燃煤电厂供电标煤耗,全面完成煤耗310克/千瓦时指标,降低能耗减少煤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四是除法,走加大煤电碳减排力度和新能源碳资产储备相结合的道路,2025年电力产品全部实现碳市场交易化,实现碳排放指标对冲。碳金融是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安排和交易,是全球争夺的新领域,通过参与发展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行“绿色债券”,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收益。

(作者为化工事业部副总经理)

相关链接
 
 
<返回频道首页>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