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3-05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
![]() |
![]() |
石化新闻![]() |
燕山石化合成树脂研发专家 杜建强 “组织要求,人民需要,党员义不容辞” 王朝辉 张文静/文 李 雪/图 时间回到2020年除夕,当大家忙着吃年饭、看春晚,拜年祈福的时候,由燕山石化高科公司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群,却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关于口罩的话题:口罩有几层?做口罩用什么原料?选用什么助剂合适……查资料、搞调研,梳理原有技术储备,忙得不可开交。杜建强则是群里的核心。 当时正是春节长假的最后一个夜晚,杜建强正在冥思苦想如何将燕山石化的熔喷料技术储备盘活,“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高科公司总工程师汤明在电话中焦急地问道:“最近的疫情形势比较严峻,口罩紧缺,如果做熔喷料的话,你看哪条生产线比较合适?” “目前高科公司很多改性料都在和成橡塑公司进行加工,如果咱们做熔喷料的话,我觉得还是在和成橡塑公司加工比较合适,但从长远看必须在大型聚合装置上直接量产!”杜建强语气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思考。 随后,燕山石化正式接到集团公司党组交给的任务,要求尽快恢复熔喷专用料生产。这一重任,自然落到了具有科研开发优势的高科公司肩上。作为燕山石化合成树脂研发专家,杜建强责无旁贷。 “组织要求,人民需要,党员义不容辞!”杜建强的话掷地有声。 接到熔喷料研发生产任务后,高科公司迅速组建集产销研于一体的攻关团队,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打通传统降解法熔喷料生产工艺;另一路由杜建强带领科研团队,和树脂厂生产团队联手,向“氢调法熔喷专用料”这一新技术发起冲锋。 化工人都知道,如何打通生产流程是首要难题。若贸然放大产量会不会造成装置停车?一旦试产失败,将造成上百吨的物料浪费,损失巨大…… “蒋洁,今天的小聚合试验怎么样?”风尘仆仆开会归来的杜建强急切地问。自2011年开始,杜建强一直在采用新型催化剂试生产一种高端牌号聚丙烯产品。他把近10年来的攻关成果和试验数据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坚信照着这一思路做下去,一定能用聚合装置直接产出高品质熔喷料。 “这次结果优于上一次的试验结果。”杜建强看着蒋洁递上的试验报告,不停地搓着手,皱着的眉头舒展了许多,“再调整一下数据,看看下一次的结果如何。” 从开始接到任务以来,这样的小聚合试验已经做了几百次,“白加黑”“5加2”,试验、出料,对基础料进行检测、查看检测报告,再调整指标数据,不断对新型催化剂的活性、氢调敏感性进行反复测试……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调出最恰当的科研数据,为大装置生产提供最优方案。 12个昼夜,杜建强团队反复开展小聚合连续试验,评价、筛选配方,制定催化剂配比,关联氢调敏感性和活性,最终建立了加氢曲线,摸清了催化剂的脾气,找到了工艺控制点和目标值,在开车生产前拿到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合成树脂厂按照杜建强团队提供的工艺参数进行大装置试生产时,杜建强带领团队骨干,像丈夫守护待产妻子一样盯守在生产装置现场,等待着国内第一批氢调法熔喷料的降生。 “师傅,您回办公室休息一会儿吧,刚开车,料生产出来还有一段时间,我在这盯着。”爱徒王希看着疲惫的师傅关切地说。杜建强深知小聚合试验与真正的大装置生产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产出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熔喷机的工艺需求,他心里还真没有底。“没事,我再盯会儿。”杜建强用手揉了揉太阳穴,又全神贯注地盯在装置操作屏。 “出料了,出料了!”合成树脂厂技术员飞奔报喜。“走,王希,咱们到包装车间看看。”杜建强加快了脚步。 包装车间灯火通明,雪白的粉料从包装线上源源不断地传输出来,在场的干部员工欢声雷动,墙壁上悬挂着的“湖北加油!中国加油!”的横幅被白色物料映衬得格外鲜红。杜建强的眼睛湿润了…… 这是燕山石化第一次利用自主研发的氢调法新技术生产出的聚丙烯熔喷料。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熔喷料日产量扩大15倍,可直接供应全国市场,有效平抑物价,缓解了抗疫物资供给紧张局面。 截至目前,燕山石化已生产熔喷料1.36万吨,助力全国口罩生产136亿片。一只只人民群众“买得到、买得起”的蓝色口罩背后,彰显了如杜建强一样的中国石化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