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行业  人物  企业  生活  English 
 
 
  石化要闻  |  国际  |  海外  |  人物  |  观察  |  图片
高层动态  |  国内  |  责任  |  言论  |  专题  |  视频
     
 
   您的位置: 新闻频道 >>> 行业国内
 

实现“双碳”目标 绿色技术在行动

2021-03-24     来源:人民网
石化新闻

    原文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李 禾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创新也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近日指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等,凸显了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作用,为相关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

    当前,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卡脖子”问题?该如何解决?

    最具潜力的前沿减排技术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前沿减排技术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没有CCUS,绝大多数气候模式都不能实现减排目标。更为关键的是,没有CCUS技术,减排成本将会成倍增加,估计增幅平均高达138%。

    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5%。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说,工业部门碳锁定效应明显,减排难度大。世界钢铁行业引入了副产物利用和循环、精准控制等创新技术,但还剩余15%—20%的减排空间,这就需要嵌入CCUS技术,通过吸附法碳捕集、炉顶煤气循环等,把二氧化碳合成为甲醇、乙醇等产品。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2019版)》,提出了2050年目标,即CCUS技术实现广泛部署,多个CCUS产业集群建成,实现二氧化碳利用封存量超过9.7亿吨/年,产值超过5700亿元/年。

    CCUS技术发展既面临挑战,也蕴含巨大潜力和机会。在“首期碳中和与CCUS前沿沙龙”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CUS专委会秘书长张九天指出,我国CCUS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有了很好的积累和基础,但从技术链条看,发展应用水平不一致,二氧化碳强化采油等多项技术等已达到商业化运行水平,其他技术还需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和以商业化为目标的工程建设,进一步降低成本和能耗。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明确CCUS是不可或缺的技术选择,相信会有进一步的激励政策、产业部署及管理体系的完善来支持CCUS发展。”张九天说。

    碳中和技术创新已成国际竞争热点

    欧盟、美国已提前部署了碳中和实施路径和技术研发。2019年12月,欧盟在《欧洲绿色新政》中提出了7个重点领域的关键政策、核心技术及相应详细计划,其中包括零碳炼铁技术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说,碳中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

    除了CCUS外,我国还在布局和发展其他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比如等离激元人工光合技术,是通过纳米催化剂的等离激元效应,利用阳光或废热,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非饮用水合成为烃类轻质油、烯烃、天然气等,不会排放硫、重金属等污染物,无需额外耗电,综合碳足迹为零。“目前我们团队率先进行了等离激元碳中和技术的工业化,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建成中试基地,利用大唐电厂的废气余热开始了试运行。”北京光合新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琮博士说。

    制定科技发展路线图,探索研发模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技术该如何发展?张九天建议,制定CCUS发展战略和路线图,有侧重分阶段并结合区域特点、潜力支持该技术的发展。比如对二氧化碳驱油、制备高价值化学品、能与工业过程紧密结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二氧化碳矿化利用等技术,推动规模示范和商业化应用。探索新型研发模式,建设若干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研究及集成示范平台,实现成本能耗降低的协同效益。探索设立CCUS专项扶持资金等,通过激励措施促进技术和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认为,需要对绿色低碳技术未来发展战略做研究,并以此指导对现有技术的遴选;还需政府、市场等一起发力,鼓励创新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研发。


延伸阅读
 
 
<返回频道首页>
 
 
   石化要闻
· 涪陵气田白马区块南北联络线南段贯通
· 云南石油各单位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东北油气全力推进甲乙方党史学习教育
· 巴陵石化自销化工产品“线上购”
· 中科炼化岗位练兵提升装置平稳运行水平
· 武汉石化全面启动党史学习教育
· 润滑油公司升级新能源车配套油脂助力碳中和
· 燕山石化三大EVA新产品助力增效
   图片新闻
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配套服务 保障卫11储气库建设顺利施工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扬子公司组织第十二次无偿献血活动
   高层动态
· 张玉卓会见山东省常务副省长王书坚
· 张玉卓会见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
· 马永生到北京石油调研慰问
· 赵东会见美国麦肯锡公司客人
   行业·国际
· 金价或突破每盎司1750美元 油价将持稳
· 沙特阿美首席执行官预计2021年石油需求将上升
· 未来几十年化石燃料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 1月份全球化学品产量增长1.4%
· 圭亚那的石油出口推动了苏伊士经济增长
· 至2025年特斯拉售价可能达3000美元大关
· 埃及与斯伦贝谢希望将石油开采信息数字化
· 欧洲疫情不容乐观 石油价格下跌
   行业·国内
· 中海油:艰难挑战中交上出色成绩单
· 山西地热探获华北地区浅层最高温地热孔
· 碳中和”元年 我国能源转型有多远
· 国家机关等所属国企公司制改革今年底完成收尾
· 专家建议加快碳达峰 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出台
· 中国海油供暖季累计供气同比增长近25%
· 山西“能源双雄”划转煤炭资源加速进化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煤炭行业直面挑战迎变局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