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30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吴继农,男,196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服中心车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做到了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的跨越,实现了由个人创新向引领大众创新的超越。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荆楚工匠”等荣誉。
1988年,吴继农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生产准备大队工具制造车间,当了一名车工。磨刀是车工的基本功。师傅让他先学磨刀,他三下五除二磨了一把,拿给师傅看,师傅却说不合格。 他又一步一步按照标准重新磨了一把,还是不合格。反反复复磨了好多次后,他垂头丧气地问师傅:到底要磨一把怎样的刀才算合格?师傅告诉他:磨刀是为了磨你的心。什么时候心磨好了,你才算入了车工这个“门”。 他这才明白师傅的用意,沉下心来一遍遍练习,静静地用心去体会,越磨越感到小小的车刀里藏着无数“秘密”。好多次,由于太专注,手上的皮磨掉了都不知道,直到血珠从肉里渗出来,才感到钻心的痛。正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2004年他一举夺得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状元和中央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银牌。 33年来,吴继农经历了设备、技术的多次升级换代,每次升级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solidworks软件制作三维立体图效果逼真,还能看到各种参数,是创新攻关的“利器”。为了掌握这一“高新技术”,他仿佛着了魔一样。一次妻子出差,他干脆买了两箱泡面,每天下班就“宅”在屋里,一个多星期都沉迷在学习中。当妻子回来时,他像献宝一样把3D制图展示给她看。看着精细的图像,妻子笑着对他说:这两箱泡面吃得值! 《陈俊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20年磨出来的功夫,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解决更多问题。吴继农觉得只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学习的价值。” 江汉油区每年发生柱塞断裂躺井多达80余井次,作业费用高达720万元。领导把这一难题交给他,他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为了弄清泵断脱的原因,吴继农把泵的每个零件拆下来研究,图纸画了几千张,摞起来比他还高。为了掌握泵断脱的第一手资料,每天他都要在井上盯满8个多小时,记录上百个数据,井上的作业工兄弟对他说:“看你天天盯着这里,记这记那的,他还以为你是作业监督呢!” 连续两年时间,他上井500多次,分析对比了13000多个数据,车削上千次,将工件误差缩小到0.1mm,终于研制出“防断式抽油泵”,使维护性作业井次降低了47.8%,大大降低了作业劳动强度。由于该项成果在深井、斜井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和长期效益,获得了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成果被湖北省评为QC成果特等奖。 30多年来,吴继农累计完成创新成果6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达人”。 吴继农深知只有带动大家一起攻关创新,才能让百面红旗迎风飘。 2010年,在各级组织的支持下,“吴继农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吴继农从生产实际出发,通过“难题分析讨论”,把个人创新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带领大家先后完成了便携式井口连接过滤器、自动开启式捞砂泵等60多项成果;他还总结“五个一”教学法,为每个员工们量身定做培训计划。 现在,吴继农创新工作室已成为油田首个集试油作业、特种车辆、工程维修、测试仪表、消防等八个专业为核心的“创新联盟”,有25人次在中石化、油田技能竞赛中获奖,累计完成各类创新成果120多项,2019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新无止境,奋斗正当时。面对集团公司打造世界领先企业的新征程,吴继农将匠心不变、劲头不减,继续在立足岗位创新创造的道路上,瞄准新目标,担当新责任,书写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