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产销竞合

油价震荡 市场疲软 炼厂如何优化产品结构?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3-03-29 08:00

阅读提示

受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与货币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油气价格宽幅震荡,全球市场需求疲软,面临较大的收缩压力。中国石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炼化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调整产品结构,挖掘产品新价值,部分企业在“油转化”“油产化”的转型路上积极探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天本版邀请典型企业生产管理负责人畅谈转型发展的措施、瓶颈和努力方向,敬请关注。

本版文字由 卞江岐 刘芳芳 张亚培 邓 颖 胡拥军 提供

新闻会客厅

问:公司实施产品结构调整的背景是什么?

嘉 宾:

张富荣:随着疫情好转,国内成品油需求逐步恢复,炼油盈利能力有所回升。目前镇海炼化原油加工能力2700万吨/年,今年上半年检修结束后,在有效益情况下,公司将进一步释放炼油产能,结合效益和市场需求两方面,调整优化炼油产品结构。化工产品由于新增产能仍处于高速释放期,叠加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应过剩的局面进一步加剧,面临成本端、供应端、需求端三重压力,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杨越:2022年受疫情影响,石油化工下游产品需求减弱,特别是成品油消费受到重创。在总部的统一部署下,茂名石化积极开展产品结构调整工作,攻克了高油价、低消费的市场难关,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阶段实现了生产总体平稳,逆境中开辟了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周国明:受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与货币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制造业持续下行,面临较大的收缩压力,对全球能源安全带来较大挑战。此外,全球为响应碳中和,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基建,对上游矿产资源表现出持续的高增需求。原油短多长空,石化业务盈利有望修复,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打开估值成长空间。炼油产品效益明显,但化工产品效益较差,在此情况下,上海石化急需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边圣海:齐鲁石化地处地方炼油和化工发达的山东省,山东省有50家地方炼油企业,原油加工能力约1.3亿吨/年,处于成品油市场的“红海”。近几年,随着山东周边大连恒力、连云港盛虹等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炼油、化工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加之国际市场受地缘政治影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受疫情和新能源加速替代等因素影响,地炼企业积极谋划转型发展。齐鲁石化是中国石化驻鲁骨干企业和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只有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得住、站得稳。

周洪波:九江石化现有装置生产流程与当前市场需求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汽油、煤油、柴油收率高,气体+化工产品产量低,以及油浆、石油焦等低价值产品产量偏高,在应对市场变化时快速响应能力不足。2022年,面对国际局势发生超预期变化、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市场剧烈波动等复杂形势,公司坚持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发力点,深入开展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优化,以深层次系统优化挖掘装置潜力,持续开展产品结构调整工作,全力增产创效。

问:公司如何确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

周国明:以上海石化全厂装置的物流走向为基础,深化研究各装置的工艺技术路线和特点,再从优化物流走向着手,全面利用装置的加工能力。在炼油装置方面,用足现有装置能力,减少不必要装置的运行。乙二醇装置及时进行EO/EG比例的调整,在低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产高价值的EO(环氧乙烷)产品。塑料条线,通过多生产高价值牌号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通过利用现有装置的能力和全厂生产的特性,上海石化效益显著。

边圣海:齐鲁石化结合自身生产装置和产品结构特点,统筹调整炼油、化工产品结构,发挥炼化一体化协同优势,突出差异化、定制化、高端化方向开展产品结构调整工作。

在炼油产品结构方面,按照集团公司炼油事业部“油转化”“油转特”“油产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在化工产品结构方面,充分发挥化工产品种类多、特色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大的特点。

问:在产品调整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瓶颈?

张富荣:镇海炼化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优化调整的力度、频次、苛刻度明显增加,为降低生产成本,原油劣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生产装置的平稳运行带来新的挑战;二是公司为炼化一体化装置,炼油装置承担着为下游化工装置提供原料的任务,导致炼油板块化工轻油比例偏高,汽柴煤等成品油比例偏低,在当前化工板块效益不佳的背景下,对整体效益提升具有反向作用;三是国内化工产能过剩,大宗化工产品普遍效益不佳。

杨越:茂名石化在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瓶颈:一是面临化工盈利能力较弱,重燃、沥青等特种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二是改变原有的产品结构后,进出厂物流条件限制做大总量;三是部分产品后路不畅,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产能。

问:在推进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最希望得到来自哪方面的支持?

周国明:上海石化目前最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和分析支持,尤其在“油转特”方面,通过小改进调和生产新产品,就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如将油浆用作船燃,需要在油浆脱固等方面得到新技术的支持,同时在调整过程中,要对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全方位分析,以保证新产品开发快速推进。推进产品开发需要技术创新和持续投入。

周洪波:在推进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最希望在配置计划方面得到支持。一是通过做大原油加工总量,实现重整料基本平衡,确保连续重整装置满负荷运行,为下游芳烃装置稳定提供优质原料;二是通过做大汽油产量,以多种汽油组分调和,消除成品汽油出厂烯烃、芳烃含量质量瓶颈;三是通过做大集团公司系统内外购MX(混合二甲苯)、互供重整料资源量,可以做大芳烃联合装置负荷,增产对二甲苯,以及重整料串换乙烯石脑油,提高乙烯石脑油产量。

问:下一步,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有何计划?

张富荣:炼油方面,努力提高原油加工量,优化成品油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公司炼油产能规模优势,全力做大航煤总量,争取全年航煤产量在300万吨左右;抓住当前柴油市场窗口期,阶段性做大柴油量;结合效益和沥青市场季节性特点,优化重油链,努力提高渣油加氢装置等创效装置负荷,动态优化焦化负荷和沥青出厂。化工方面,芳烃板块效益较好,针对芳烃装置扩能改造后碳八资源不足,优化团队挖掘公司内部自产芳烃原料,两套重整装置满负荷运行,两套乙烯下游二甲苯资源全部改进芳烃装置,同时基于外采资源有利于摊薄单位成本,结合效益测算抓好资源外采,努力做大芳烃产品产销量。

杨越: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油转化”,加快炼油提质增效项目的建设,实现以RTC(劣质重油高效催化裂解)为核心的多产低碳烯烃路径,充分发挥好现有炼油二次加工装置的能力,在物料流向、馏分切割等方面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加氢裂化等装置的能力,提升化工原料的自给能力,实现炼化一体化协同优化。另一方面,加大“油转特”的力度,充分发挥作为中国石化最大基础油生产基地加工路线丰富、规模大的优势,积极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推动新工艺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自有和周边装置挖掘生产潜力,实现新产品开发与攻坚创效的更紧密结合。同时,积极推进异壬酸工业装置及万吨级酯型冷冻机油装置建设,打造异丁烯下游产业链。

炼油业务:抢抓转型发展机遇向中高端市场要空间

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国内产业转型加速,石油石化行业进入完全竞争市场状态,炼油事业部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谋划推进“油转化”“油转特”发展战略策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与行业趋势,推动炼油业务向中高端市场要空间。

2022年,炼油事业部成立了23个研产销攻关团队,发挥产销研用一体化优势,以集团公司资深专家为组长,建立团队、统筹谋划。攻关组一是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在保障乙烯和芳烃原料供给、增产适销对路产品等方面积极攻关。与2019年相比,2022年成品油收率降低6个百分点、化工轻油收率增加近2个百分点、丙烯对原油收率增加0.3个百分点。二是向特色产品高端市场要空间。2022年,金陵石化和茂名石化针状焦经下游评价达到特级焦水平、济南炼化稳定生产出了负极材料专用石油焦,为低价值炼油产品高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镇海炼化生物航煤生产装置获得国际认证机构SCS颁发的亚洲首张全球RSB认证、国内首张生物航煤适航认证,并与中航油等单位签订销售合同,实现国内外商业飞行,全生命周期碳减排超70%。三是培养推广“专精特新”特种油品。逐步打开PAO基础油、高温合成导热油市场,实现量化生产;中国石化合成航空发动机润滑油取得民航局颁发的STC适航证书,成为中国民航领域第一个进入商业应用的国产润滑产品。

2023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十四五”是世界经济及产业格局深度调整期,是能源转型质变期,也是中国石化发展的关键转折期。炼油业务抢抓转型发展机遇期,加快结构调整,适应社会发展对炼油产品多元化、清洁化、高端化、低碳化的要求。具体来说,中国石化炼油业务聚焦炼油稳居世界一流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灵活发展策略,在全力服务新发展格局中推进炼油高质量发展;以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为依托,通过“三个一批”提升产能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引领、做优做强炼油自有技术,攻关前沿“卡脖子”技术、转型升级“瓶颈”技术,通过补链强链,构建“油化润氢”多元可调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打好炼油转型升级“主动仗”、守好炼化业务作为公司主业的“主阵地”,有节奏地推进“油转化”、有力度地推动“油转特”、有步骤地发展新能源;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能源领域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分子炼油、绿氢炼化,大力推进CCUS、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技术试点和产业化进程,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镇海炼化:动态测算,效益调整排产

今年初,镇海炼化抓住疫情管控措施优化调整及春节期间国内成品油需求恢复的有利时机,抓好成品油市场保供和结构优化工作,特别是针对国内航煤市场需求迅速反弹的实际,快速响应全力做大航煤产销量,1月航煤超产4.17万吨,全月销售航煤22.93万吨,月均价较车用柴油价格高860元/吨,2月航煤产销量突破23.3万吨,同比增长49%,在保供市场的同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同时,他们利用春节期间汽油需求旺盛的时机,优化平衡辛烷值资源,抓好汽油市场保供,做大高标号汽油产销量;结合市场和效益测算,动态优化乙烯丙烯产业链资源,优先保证效益排序最靠前的两套环氧丙烷/苯乙烯(POSM)装置高负荷运行,压减低效益乙二醇产量;持续抓好聚烯烃产品创新创效攻关活动,动态测算效益调整排产,在做好基础保供前提下,做大高熔汽车改性料、发泡聚丙烯、透明料等产品排产量,提升聚烯烃产品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他们结合效益测算,抓好资源外采工作,为做大成品油和芳烃产量创造了条件。

九江石化:踩准节奏,优化转型生产

今年以来,九江石化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芳烃联合装置融入现有加工流程,按照“宜油则油、宜芳则芳”原则,滚动优化产品结构,搭建灵敏“生产雷达体系”,使新生产格局下产品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九江石化一方面根据乙烯石脑油价格偏低的市场情况,积极压减乙烯石脑油产量,今年同比去年每月减少1万吨;另一方面,根据年初汽油等成品油的旺盛需求,积极增产增销。该公司紧盯市场,踩准节奏,优化芳烃联合装置运行,大力压减化工产品,提高汽油组分产量,有效提高汽油产量,全力做大装置负荷,不断增产汽油、压减柴油,汽油日产量增加1500吨以上。其中,1月汽油产量同比增长10%,创芳烃装置投产以来历史新高。

他们积极推进新产品——负极焦的生产拓市。截至3月15日,负极焦产品质量已基本达标,即将进行产品出厂。此举一方面为企业攻坚创效、抵御市场风险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加大了油浆消化力度,有效降低了企业低价值沥青产量。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