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装备工程

“三方演义”共创优质工程

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各方紧密配合、协同发力,赶进度、保质量、强安全,全力打造“油转化”示范样板工程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3-08-07 15:33

八月的南京,流金似火。与天气一样火热的,是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掀起的滚滚热浪。当前,该项目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各装置布局紧凑、施工作业空间狭小、高空作业多,对大型设备进场和安装技术要求高,安全质量管控难度大。如何打破瓶颈制约,实现高质量项目建设?请看业主方、建设方、质量监督方联手上演“三方演义”,全力打造集团公司“油转化”优质工程。

项目介绍

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是中国石化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增产化工原料为主要方向,最大化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该项目总投资为51.7亿元,占地面积约25.5公顷,包括新建260万吨/年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28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70万吨/年气体分离装置、30万吨/年硫黄回收装置等8套工艺装置,并配套建设相关的储运、公用工程、辅助生产系统,共36个主项。其中,催化裂化装置、S Zorb装置等均采用中国石化自有技术。

项目建成后,将在不改变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不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适当增产高品质清洁油品,压减柴油、石油焦等低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再优化、产业链再提升,同时满足最新最高安全环保标准,对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周边产业链提档升级、助力区域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业主方

扬子石化:下足“绣花”功夫以管促优

走进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施工人员正快马加鞭、奋力拼搏,向8月底中交冲刺。

自2021年5月项目开工以来,扬子石化严格抓好安全、质量、进度等关键环节,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确保项目按期中交。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实现1000万安全人工时,现场施工质量全面受控,其中设备一次焊接合格率达98.61%,比行业标准高2.1个百分点。

针针扎实,织密安全防护网

“每日专项检查、每周定期检查,党员干部现场督查、承包商负责人带队检查、网格员全天候巡查……正是这一项项措施,保证了现场施工作业安全。”项目部HSE主管曹水涛介绍。

扬子石化严格落实总部安全管理硬措施,扎实开展“识别大风险、消除大隐患、杜绝大事故”活动,认真查找施工现场“低老坏”问题,并形成滚动整改清单。自去年6月开始,项目部组织开展“站排头、除隐患、保安全、助基建”活动,建立“三查(查人员违章、查HSE隐患、查质量缺陷)”长效机制,一年来累计检查326次,查处问题2286个,有效提升了项目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该公司还按照“项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事前管理”的原则,划分四级网格,明确各装置各片区责任人,对查出的隐患和重点薄弱环节,督促整改、及时消除,实行闭环管理,把身边“三无”活动落到实处,牢牢守住安全防线。

面面俱到,练就质量好成色

在项目现场,二维码随处可见,只要用手机扫描,就能立刻查看质量参数等信息。通过信息化手段,扬子石化将质量管控延伸至供应商、预制场,实现了全流程管理。

项目建设伊始,扬子石化就确定了“创中国石化优质工程奖、争国家级优质工程奖”的目标,构建了以标准化、工厂化、模块化、机械化、信息化为核心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全方位提升工程质量。

在物资采购方面,项目部创新管理模式,与涂料供应商签订《技术顾问服务协议》,强化单点责任制,完善防腐工程质量追溯机制,确保关键环节质量受控;在施工管理方面,实施“一码两地三维(采用二维码实时信息管理和三维智能化软件)”创新举措,做好工厂化预制和模块化安装之间的精准对接,降低防腐损伤率;在地管施工方面,紧抓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落实监管职责,对每道焊缝情况拍照存档,目前已建立档案736份;在检查验收方面,根据现场施工情况,每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做到质量管理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绵绵用力,紧盯进度不松懈

近日,针对建设进度偏差问题,项目部党总支召开党员干部“诸葛会”,为工程统筹控制计划调整贡献“金点子”。

根据前期项目推进的实际情况,扬子石化积极协调总部相关部门,以施工网络计划为指引,通过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采购部门充分对接,修订调整了项目的总体网络进度计划并获得总部批复。项目部紧盯中交节点,加大对承包商施工进度的检查、督促、考核和约谈力度,形成了有力震慑和强化推动的机制,确保各节点目标按期实现。

进入夏季,持续高温、多雨天气给现场施工带来了新挑战。项目部党总支和五建公司、十建公司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大力开展党员突击队活动和“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灵活规划施工作业时段,避开极端天气,助力工程如期达到里程碑式控制点。(陶炎 薛重阳)

施工方

十建公司:依托三大“法宝”以建助优

在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中,十建公司承担了280万吨/年催化裂化、70万吨/年气体分馏、15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等装置及公用工程的建设任务。为打好“硬仗”,该公司以创新驱动、工效提升为导向,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三大技术“法宝”,先后攻克了多项施工难题,为工程高质量推进提供了新动能。

数字化车间,精准又高效

2022年10月底,十建公司首个数字化车间在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中投入应用,为加快项目数字化交付、提升施工质量管理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数字化车间占地3.5万平方米,融合了从工艺管道下料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数字化交付程序,实现了工艺管道施工进度、焊接质量数据自动上传等数字化管控,有效降低了质检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施工质量管理的精准度。

数字化车间还搭载了管道材料智能化排产程序,通过与物资材料管理软件程序相结合,可迅速计算出每条管线材料的匹配状态,精准制订预制生产计划,有效避免了以往因管线材料到货不匹配而造成的预制不彻底、重复施工等问题。

数字化车间投用后,已累计实现工艺管道预制23万寸径,施工效率比传统施工模式提升近3倍,焊接质量平均合格率达到99.26%,实现了每条工艺管道焊缝质量全方位跟踪追溯。

智能机器人,省工又省时

九轴全位置智能焊接机器人是十建公司高质量建设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的又一技术“法宝”。

当前,在管道焊接施工领域,自动焊接设备对焊工的依赖度依然较高,而现有的工业焊接机器人仅限于水平位置的单层焊接,无法焊接工业装置中的非标准管道。为此,十建公司联合南京理工大学,历经两年多时间,完成了智能焊接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实验。

在该项目管道安装施工中,九轴全位置智能焊接机器人已与数字化车间联网并网,形成了数字化车间排产组对、智能机器人实施焊接,再由数字化车间进行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

在管道加工厂里,只需1名焊工就可操作4台智能机器人同时进行焊接,与以往数十名焊工现场施工,焊机轰鸣、万朵焊花绽放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投用智能焊接机器人能节约75%的用工数量,工作效率是手工焊接工艺的3~4倍,焊接质量也非常稳定,而且焊接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操作或监视,大幅降低了焊工劳动强度。”十建公司焊接主任技师刘建国介绍。

模块化施工,安全又便捷

2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是项目核心装置,也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关键线路,而该装置反应器、再生器(简称“两器”)的安装更是最大的施工难点。

反应器总长71米、最大直径9.6米,重约1200吨,为二类压力容器;再生器总长61米、最大直径13米,重约1700吨,为一类压力容器。“两器”施工技术质量要求极高,而现场又十分狭小,给施工组织、安全质量管理带来了较大挑战。

项目开工后,十建公司对催化裂化装置“两器”设备施工方案进行了多次优化,通过采取深度模块化预制的方式,尽量消除高处作业、起重吊装等环节的安全风险隐患,提升施工效率。针对设计要求、结合现场条件,项目部决定将“两器”非超限段分4段模块整体供货现场,超限段则分为3段模块和两个封头进行吊装。同时,他们创新性地将所有内件都在地面安装完成,最大限度减少了高空安装工作量,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和运营成本。

目前,十建公司已完成承建的11套装置超八成施工量,为高质量实现项目中交打下坚实基础。(田元武)

监督方

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发挥监督作用以质强优

“这是我们在扬子石化承接的第一个重点工程,必须打响头炮、树立口碑!”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南京监督站站长刘彪介绍。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为该项目制订了相适应的监督计划。

远程监控是南京监督站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借助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监督人员可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工程进展、施工质量等进行全程实时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隐患、纠正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提高了监督效率,而且通过影像记录保证了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实体抽测是抓好质量管控的另一个“重头戏”。南京监督站制订了详细的抽测计划、确定了严格的抽测标准,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抽样检测。监督人员对抽样结果做出分析和评估后,及时与业主、施工单位沟通,针对发现的问题联系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对多次出现同类问题的单位给予警告或处罚。同时,该站还与业主协商,提前对进场材料、设备进行检查,从源头加强项目品质管控,有效减少了返工次数、节约了时间。

工程质量监督既要抓面又要抓点。针对质量要求最高的工艺管道施工,南京监督站不仅安排了专项检查,而且在各参建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在原有管道内洁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编制发布了新的管理规定,并对参建单位进行了宣传、交底,明确了职责分工和管控要求。

面对质量监督中的重点和难点,南京监督站还与业主、总包、监理、施工单位一起,建立了质量监督联动机制,对防腐保温、防火材料、钢结构、管道焊接等关键施工专业进行统一监督、集中排查、快速整改,在提升质量监督效率的同时,也让项目建设中的各种质量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排查和整治,保证了工程质量监督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姚鑫)

新闻会客厅

为确保项目按时优质中交,建设各方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创新之处?

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管理部常务副经理 吕斌:炼油结构调整项目点多面广,施工高峰期现场有超4000人,高空作业、立体交叉和受限空间作业多,安全管理难度很大。为此,项目部坚持依靠体系抓安全、依靠全员促安全,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安全警示教育等活动,持续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我们严格落实中国石化安全管理硬措施,坚持项目部领导每日带班安全检查制,细化夜班探伤、密闭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安全管理,落实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加大承包商安全管理考核力度,筑牢项目建设安全防线。

在质量管理方面,我们以“物联码”管理为载体,借助信息化手段将质量管控延伸至供应商、承包商、预制场,同时通过强化设备探伤监测管理,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实现了施工质量全过程受控。目前,项目管道一次焊接合格率全面达标,并高于行业标准2.1个百分点;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率符合或高于总部和公司的指标要求,全面感官质量提升工作、钢结构油漆质量管控还得到了总部和炼化企业专家组的认可和推广。

十建公司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部经理 王振飞: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产品设备,如今年5月投用的九轴全位置智能焊接机器人,填补了国内石油化工制造安装行业该领域的工艺技术空白,实现了管道焊接技术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升级。

同时,我们以“青年创新工作室”为抓手,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施工技术创新“揭榜挂帅”活动,完成了数字化车间与管道施工质量数据平台、物资供应管理平台这两大系统的联网并网,实现了管道施工数据及焊接工艺数据的自动化采集,规范了工艺管道预制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交付工作。目前,项目建设各专业施工均实现了生产过程数字化、预制管理全流程标准化、工艺及质量全程可追溯的目标,管道安装实现了“配料—排产—出料—下料—组对打底—填充盖面—检测—交付验收”全过程管理。

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南京监督站站长 刘彪:工程建设实干为要、观念先行。结合项目特点,我们开展了优质工程评比、首件样板、工程质量管理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宣传和交流,并分析了新旧两版《中国石化优质工程管理办法》的不同,与建设各方分享现场检查经验和实际案例。

为推动工程建设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南京监督站还积极向业主、总包、监理及施工单位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具体做法,开展钢结构、管道内洁专项检查等活动,引导参建各方重视质量问题、增强质量意识,提升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用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为高质量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责任编辑:蒋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