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3-09-01 08:00
提到油气增储上产,第一反应是将其与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联系起来。我国是油气需求大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过去几年一直保持增长,目前分别在70%、40%以上。为提高油气供应能力,增强能源供应主动性,我国2018年起开始实施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从实施情况来看,该计划效果显著,国内原油产量在各石油公司勘探开发计划得到切实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实现了止跌回升,天然气产量保持稳步增长。在该计划的驱动下,近几年,国内大油气田发现屡见报端,页岩油气示范区建设也是捷报频传,资源接替基础持续夯实。
为推动增储上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国家能源局每年要对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活动进行总结和部署。近期,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的2023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指出,我国能源发展处于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新阶段,油气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及未来较长时间内需要筑牢的能源安全底线,为油气勘探开发定调。
会议同时提出,要清醒认识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立足国内,千方百计提高油气自主供应能力。在过去几年疫情连续冲击及世界经济形势低迷、油气行业投资萎靡不振的大环境下,我国油气行业的增储上产可谓世界油气行业的亮点。
从最近全球油气行业发展表现的新迹象来看,油气增储上产活动在中国得以保持和推动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开始逐步升温。
中东将是油气增储上产主阵地
bp年初表示,今年将把美国陆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由2022年的17亿美元提高到24亿美元。重点发展墨西哥湾海上项目,bp计划,到2025年,使投资总额达到70亿美元,而过去5年的投资总额仅为100亿美元。
壳牌公开表示,将重点发展综合天然气业务,始终保持在全球液化天然气(LNG)市场的领导地位,并计划将油气生产稳定到2030年,以继续巩固在上游油气领域的优势地位。壳牌首席执行官认为,疫情后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反弹,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能源贸易混乱局面,足以揭示全球能源系统的脆弱性。这一表态的内在逻辑是石油公司在能源安全供应过程中要顺应需求、有所担当。
bp、壳牌不同程度“回归”化石能源,意味着其在新能源发展问题上的速度承诺可能出现“折扣”,取而代之的主基调是追求稳健,新能源要发展,油气业务的看家本领也不能丢。
此外,上半年,多家跨国石油公司并购中东油气资产,且其中最大两笔收购涉及上游油气也值得关注。国际石油公司的嗅觉非常灵敏,公司决策者对中东地区天然气的兴趣日渐浓厚的背后一定有玄机。上半年,在中东油气并购活动中,LNG交易占比较高,并购交易虽以中下游LNG为主,但随着交易项目数量和金额的增加,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油气并购触角自然会伸向上游天然气资产。
在能源保供与低碳发展双重因素的约束下,天然气正成为多个国家现实的能源道路选择。中东是天然气富集区,卡塔尔是现成的天然气大国,沙特、伊朗目前天然气开发程度总体较低,未来一定是全球油气“增储上产”的主阵地之一,将继续为跨国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提供舞台。
国家级的油气增储上产行动
除了石油公司,国家级的油气增储上产行动也在实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近期英国重启北海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行为。在这一方面,欧洲背景的石油公司与政府意志表现出高度一致,bp和壳牌的战略调整就很能说明问题。
英国政府近期宣布,将向有意开采北海油气资源的企业发放100张开采许可证,且这些许可证的许可开采区块油气储量尚未被动用过。这足以说明,英国政府希望短期内实现油气产量的大幅增长。此举旨在遏制北海油气产量的下滑趋势,同时减少对单一国家能源的过度依赖,终究还是为了能源安全。
英国政府表示,发放新开采许可证与英国政府的低碳政策并不矛盾,到2050年英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时,能源消费总量的1/4仍需要依靠油气资源,这一表态很有深意。《泰晤士报》给出的原因是,英国希望以“实际和恰当的方式”实现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这里“实际和恰当”的内涵应该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虽然这一政策引起环保组织的强烈不满与抗议,但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政策落地实施的可能性极大。
不过,为了平衡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业务带来的碳排放增长,英国政府同时还宣布,在碳捕集技术领域投入几十亿美元,有效对冲油气碳排放。如果结合大环境分析,英国的行为有其代表性,也有其合理性。
2022年7月,欧盟27国在禁售燃油车问题上达成共识,提出2035年前终止非电动汽车的销售。这一消息虽不是石破天惊,但影响不容小觑,因为这一共识将之前欧洲燃油车禁售计划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然而,从后续实践看,欧盟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并非铁板一块,各国意志似乎不像想象的那么坚定。据悉,一些欧盟国家出于经济发展需要正试图弱化这一规定,毕竟内燃机汽车产业是欧洲不少国家的经济支柱,该法案的出台引发整个欧洲大陆汽车行业的强烈不满,不发展燃油车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
至于美国,作为油气大国,其油气勘探开发一直没有停止,页岩油气资源在地缘政治冲突导致欧洲能源供应趋紧形势下的发展势头日渐向好。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称,美国今明两年原油产量将持续增长,超越疫情前的水平。
提高油气供给能力是现实选择
我国是油气消费大国,但油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比例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油气消费空间还比较大。交通、化工、居民生活、各类工业用热、发电等行业的油气生产和生活需求空间还很大。目前我国的油气自给率仅在30%和60%左右,且天然气的自给率还可能呈不断下降态势。
在外部经济环境动荡不定、海外油气供应链屡遭风险的形势下,提高国内油气供给能力是现实选择,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意义就在于此。
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不时发生的能源供应风险袭扰下开始变得更理性,能源发展决策的柔性应对措施力度显著加大,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对新能源和油气资源的重视程度皆有提升,摒弃为了绿色低碳愿景目标单方面弱化煤炭、石油、天然气需求的激进做法。
理论上讲,在支撑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刚需基础设施、配套技术和产业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保持化石能源的稳定供应是非常重要和基础的措施,这涉及能源饭碗的稳与不稳。
在能源供应的配套方案还未成熟或只是理论上可行的情况下,激进、机械地推进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缺少保障和兜底方案,非常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贸然前行的行为不可取。这一点,从过去几年欧洲的气荒和能源荒就可以得到验证。欧洲的能源荒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与其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能源探索栽跟头后,欧洲的行为也随之理性起来。在此背景下,欧美部分国家出现“油气增储上产热”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罗佐县)
——延伸阅读——
美国页岩油产量正赶超欧佩克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近期预测,2023年美国石油总产量将达到1261万桶/日,超过之前的历史最高水平1232万桶/日。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快速增长对欧佩克构成了威胁,正影响其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美国页岩油资源丰富,尤其是在二叠纪盆地和巴肯页岩区。持续的资源勘探活动为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不断发现的页岩油区块将继续为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创造有利条件。而随着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应用,页岩油开采成本显著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此外,技术进步还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如自动化系统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油田操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美国石油市场的自由度更高,页岩油企业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产量。当油价上涨时,企业可以迅速增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更高利润;当油价下跌时,企业可以迅速减产,以避免库存过剩和降低成本。相比之下,欧佩克通常需要经过协商和决策才能调整产量,他们需要考虑到各成员国的利益和政治因素,因此产量调整可能相对较慢。
美国拥有完善的油气基础设施和成熟的技术服务行业,也为页岩油开采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首先,美国在油气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石油公司和相关机构建设了广泛的管网,将页岩油从开采地运输到加工厂和储油设施。这些管网覆盖了广阔的地区,保障了油气高效运输,减少了运输成本和风险。其次,美国的技术服务行业在页岩油开采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钻探和测井技术的发展使得石油公司可以更准确地定位油田和评估储量,提高了开采效率和采收率。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美国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并逐渐赶超欧佩克。
随着美国页岩油产量的迅猛增长,引发了全球石油市场份额的改变,导致欧佩克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以前,欧佩克通过限制产量来调控油价,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并掌握定价权。但美国页岩油生产商能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产量,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种灵活性使得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并削弱了欧佩克的产量调控作用。
因此,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快速增长改变了全球石油市场格局,并降低了欧佩克的影响力。
美国页岩油产量迅猛增长对全球石油市场供应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改变了油价的波动情况。具体而言,当全球石油市场供应过剩时,油价可能面临下行压力,美国页岩油的大量投放导致市场供给增加,而需求增长可能较缓慢,这种供需矛盾可能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的供应商面临价格下跌风险。
此外,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全球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和韧性,对稳定全球能源供应有积极作用。当某些地区的石油产量出现问题时,其他地区的产量增长可以部分弥补供应缺口。当全球石油市场供应受到威胁时,美国页岩油能提供一个额外的供应来源,减缓供应紧张局势。
全球石油市场供应主要依赖欧佩克。但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崛起带来了一个新的供应来源,减少了全球对传统产油国的依赖。这种多样性使得全球能源供应更稳定,减少了供应中断和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
美国页岩油产量的持续增长迅速推动全球石油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给欧佩克带来了新的挑战。欧佩克必须重新评估自身的产量政策,以维持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
此外,欧佩克还需要面对美国页岩油在全球市场上的价格竞争。美国页岩油生产成本较低,生产商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低油价环境下的压力。(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