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3-09-08 08:00
编者按
师者如舟,万里不怠。
金秋九月,即将迎来我国第39个教师节,也将迎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近十年来,中国石化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和“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雇员当地化,将国内开展多年的“师带徒”培训模式应用到海外项目,致力于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师带徒、师帮徒,把友谊的种子播撒在当地员工心中,让青蓝相承、携手共进的中外师徒情成为文明互鉴、繁荣共生的有力支撑。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跨国师徒的故事吧!
亚达夫在施工现场认真核对管道尺寸。姚佳奇 摄
“洋老师”亚达夫
●李 舒
“这里的管道尺寸和现场安装条件冲突,要不问问老师吧。”南京工程公司沙特EP2项目现场,在对地上管线做最后的贯通连接时,部分管廊安装条件的变化难住了两名外籍管工,一筹莫展之际,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了请教师傅。
他们口中的老师是项目管道安装班组长亚达夫,随着管线安装工作进入冲刺阶段,经常能在现场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由于现场作业区域有限,不具备吊装条件,经过反复模拟和现场测算,亚达夫带领班组成功解决了新管线在旧管廊穿插的难题,再次获得了甲方沙特阿美公司的好评,也让其放心地把高位泵站区域的施工作业交给了南京工程公司。
“组长虽然话不多,但在工作方面从不含糊,我们都听他的。”7名外籍班组成员对这位组长十分信服。
12年前,亚达夫从印度来到沙特,成为南京工程公司海外建设队伍中的一员。刚到工地时,亚达夫对施工一窍不通,但中国师傅没有因为语言问题就放任这个洋徒弟不管,而是手把手地为他演示每一道施工工序,钢筋绑扎、模板加固、管道预制……亚达夫不善表达,但非常珍惜每次实操的机会,一次次学习,一遍遍改正,认真记录并主动请教,慢慢地开始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实操能力提升的同时,亚达夫也发现了自身理论知识的薄弱点,于是,每天晚饭后成了他向中国师傅请教图纸规范和施工技术方案的固定时间。“师傅亦师亦友,帮助我不断成长。”亚达夫对中国师傅充满了感激。经过4个项目的锤炼,他积累了丰富的管道工作经验,从一名管工晋升为班组长,开始带领外籍班组在现场独当一面。
成为班组长后,亚达夫经常作为讲师为新入职的外籍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大家都十分钦佩他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却谦虚地告诉这些外籍同事:“我能成长为一名班组长,是因为中国师傅的悉心教导。现在我也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现场经验分享给大家,只要你们勤学苦练,一定会像我一样快速成长、回馈公司。”
尼古拉斯在施工现场检修设备。 许建峰 摄
●许建峰
初见尼古拉斯,一米九的个头,浓眉大眼,身强体壮,是个土生土长的墨西哥小伙。
刚入职时,尼古拉斯是SINOPEC 371队钻井组的一名下药工。去年10月,地球物理公司国际业务发展中心墨西哥HUELITLI项目开工,该队机械维修组缺人手,尼古拉斯认为自己有维修小型汽油机的工作经历,便自告奋勇报名到机械维修组工作。
“一开始,他对咱们物探设备不了解,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上手比较慢。”谈起刚入组时的尼古拉斯,维修组组长李斌鹏满是感慨。起初只能让他干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儿,但他工作的韧劲和热情很快引起了李斌鹏的注意。
此后,尼古拉斯随着李斌鹏辗转于车间的不同专业设备与机械间进行学习。“修理车间温度超过40摄氏度,工作时我的衣服常常被汗水浸湿,但是身边的尼古拉斯总是随时递上工具。”李斌鹏一招一式地教,尼古拉斯一点一滴地学,逐渐掌握了物探设备修理和维护保养的技术。
机械师刘军和王浩也对这位勤奋好学的徒弟青睐有加,从研磨气门到空气船发动机的拆解与安装,从安装发动机活塞到气缸的简易镗磨,再到各种钻机的维修,师傅们无不对他倾囊相授。
一次,刘军从国内休假后返回项目,带了一个用电动打气泵带动压缩空气来研磨气门的小设备。之前大家在维修气门时都是手动研磨,效率很低。尼古拉斯看到这个小设备后很感兴趣,主动请求刘军把这门技术传授给他。
刘军亲自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再让尼古拉斯重复他的流程进行实践练习。用了一个上午,尼古拉斯就掌握了这门技术。以后再有研磨气门的活儿,刘军都会安排尼古拉斯单独负责维修。
如今,经过近一年的悉心栽培,尼古拉斯已经成长为一名专业的物探设备维修工了。“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三位中国师傅。”尼古拉斯抹了抹脖子上的汗水,笑着说。
伊斯兰姆(左)和师傅孙晓晶在探讨交流工作。 周 杨 摄
倾囊相授的“领路人”
●穆罕默德·伊斯兰姆/口述 蒋 振 周 杨/整理
8年前,我怀揣着优秀毕业生证书走出沙特石油技术专科学校,选择了到中国石化工作。在这里,我遇到了3位让我终生难忘的中国老师。
来到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沙特项目部井队实习的第一天,我就见到了我的指导老师——高思。他瘦高身材、眉目有神,做事沉着稳重、井井有条。作为井队的平台经理,他工作很忙,但每天都会挤出时间带我认识设备、熟悉现场。这里的钻机和工艺流程远比我从书本上学到的更先进、更复杂。面对我连珠炮似的问题,高老师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让我在实习期就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知识和工作经验。
按照公司为我们制定的成长规划,每两年我们要到中国石化沙特培训中心进行3至4个月的集中脱产学习,在这里我遇到了学识渊博的王建业老师。他不仅会操作复杂的仿真模拟机,而且讲起井控等专业知识也头头是道。不论是专业上的难点还是现场遇到的问题,在他这里都能迎刃而解。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我仅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通过了IADC国际井控考试,成为一名见习司钻。
我和我的第三位中国老师孙晓晶是在疫情期间认识的。当时我因疫情被封闭在家,井队平台经理孙晓晶每隔几天就会给我打电话,了解我的精神状态和健康情况,鼓励我积极锻炼身体、参与疫苗接种。解封后,他第一时间安排车辆接我上井轮岗锻炼。时隔数月,当我再次坐进熟悉的司钻操作台,我的眼睛湿润了,整个疫情期间中国石化展现出的管理能力和对员工的关爱让我由衷钦佩。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钻井安全管理课程,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全官不懈努力。
2019年,我以公司优秀员工的身份踏上了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我登上了长城,乘坐了高铁,看到了一个既古老又奋进的中国。我还来到了享誉世界的孔子故里曲阜,感悟“为人师表”的千年智慧。我的中国老师们似乎也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践行着孔子的思想,对我们言传身教、倾囊相授,成为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领路人”。
中国石化沙特培训中心高级培训教师艾哈迈德。 马猛刚 摄
●郭 强 马猛刚 赵书凝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者如是。在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中国石化沙特培训中心高级培训教师艾哈迈德,了解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故事。
艾哈迈德是苏丹人,2010年来到由国工沙特分公司运营的中国石化沙特培训中心工作,负责中外员工的安全培训、沙特籍雇员的井控培训及培训教材研发等工作。艾哈迈德曾在沙特阿美公司工作32年,培训经验丰富,可以用英语、阿拉伯语教学。
在培训中心的发展过程中,艾哈迈德做了大量基础工作,成绩斐然。他与大家一起搜集整理资料,研究IADC国际标准和阿美安全培训要求,开发培训课件、编写培训教材。为了更好地开展雇员培训,他翻译了20多个课题的阿拉伯语培训课件,编制了配套的考试题。
每天早上6点,艾哈迈德总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有同事问他怎么来这么早,他笑言“年龄大了,早上醒得早”。
为了不影响现场生产,他经常深入沙漠腹地,为一线员工授课。有时为了一次现场培训,要在沙漠里开一天的车才能抵达,对于年龄较大的他来说实属不易,但他从来没说过“不”字,还主动提出:“沙特的同事要多陪家人,而我的家人在苏丹,可以多给我安排一些现场培训。”
艾哈迈德讲课深受中外雇员的欢迎,头发胡子花白的他,在课堂上却和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再看似乏味的理论,他也会讲得生动有趣。
“活到老,学到老”,艾哈迈德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他还在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先后取得了美国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国际机构颁发的23项教师资格证书。
艾哈迈德乐于助人,大家碰到问题都喜欢找他咨询,他会很耐心地解释,如果遇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会寻求他人帮助,甚至打电话咨询,直到让咨询者满意而归。
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不凡,立于三尺讲台,点燃知识之火。中国石化沙特培训中心还有很多像艾哈迈德一样辛勤耕耘的老师,他们在沙漠中筑起教育“绿洲”,为当地经济腾飞和企业发展培养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穆伦(左)正在和徒弟王道祥讨论钢结构模块化施工方案。 刘旭慧 摄
“主角”与“配角”
●田元武
在十建公司承建的泰国石油清洁油品项目建设工地上,穆伦和王道祥这对师徒格外引人注目。原来,他们两人在之前近3年的海外项目建设中,师傅穆伦是“主角”,徒弟王道祥是“配角”。而现在,这对师徒开始互换角色了。
“只要王道祥说得对,工程技术管理有创新、有成效,我这个师傅也可以变成他的徒弟。”穆伦盯着王道祥刚编制的技术交底创新方案,感觉眼前的徒弟,已经让他刮目相看了。
王道祥刚到泰国石油清洁油品项目时,天天在穆伦面前转悠,恨不得把师傅的工作经验全部“掏”出来。“师傅,我也想组织一次工程技术交底,让外籍员工都知道我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王道祥用祈求的眼神看着师傅。
“不行,你现在工程技术理论虽然扎实,但很多施工技术还需要打磨,还得继续跟着我学习半年才行,等现场经验多了,你就可以组织开展工程技术交底了。”穆伦婉拒了徒弟王道祥的请求。但天性好强的王道祥心有不甘,觉着师傅对他还有些不放心,希望有朝一日试着独立组织一次工程技术交底活动。
有一天,趁着穆伦回国休假的机会,王道祥悄悄地组织20多名中外员工进行了一次工程技术交底活动。这次技术交底中,王道祥在严格遵照规范要求的同时,对师傅穆伦的一些工作方法进行了积极创新。
“这是钢结构框架模块化施工技术视频,每个施工作业位置存在哪些技术难点,都可以一目了然地查找出来,大家把视频下载到手机里,进行施工作业之前再看一遍,可以提高模块化施工效率。”会议室里,王道祥对中外员工进行模块化施工技术交底。
师傅穆伦休假归来,第一时间就听到了关于徒弟王道祥创新工程技术交底方式的消息。“我原先没有干成的事情,你干成了。现在工程技术交底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赶紧教教我,怎么制作技术交底的视频?”作为师傅的穆伦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徒弟,还跟同事们自豪地说:“这就是我带的徒弟,真厉害,现在他成了我的师傅。”
公司通过师徒“传帮带”提高队伍素质。图为公司员工郝东军(左)指导徒弟赛力克调试环形防喷器压力。郭华然 摄
“师带徒”砺精兵
●杨红苏 张芮铭 刘建柱
“能够跟着经验丰富的中国师傅学习,让我对提升自己的岗位技能充满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近日,在中原石油工程哈萨克斯坦公司SP-935队“师带徒”签订仪式上,徒弟代表阿尔图说道。
今年以来,该公司以“三基”建设为抓手,以强化“师带徒”效果为目标,持续提升员工岗位履职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制订“传帮带”计划,完善“师带徒”档案,形成“带、管、教”负责制,采取岗位培训法、角色换位法、目标培训法开展“师带徒”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以“岗位培训法”提高业务技能。“岗位培训法”旨在培养徒弟对生产节奏的把控和大局意识,这就要求对施工程序中的每一个岗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该公司给参与“师带徒”活动的外籍员工布置了场地工、泥浆工等7个岗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岗位都安排了中国师傅手把手指导。通过各个岗位的实习锻炼,外籍徒弟们逐步成为“一岗精、二岗通、三岗懂”的多面手,真正实现了工作岗位转起来、业务技能提起来。
以“角色换位法”加速个人成长。“角色换位法”即在一种工况下,由师傅做A角负责主要工作,徒弟做B角当助手。在SP-935队,师傅们总是边工作边示范,直到徒弟熟悉了该工况的基本工作要求,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在该工况的下次施工中,他们又让徒弟做A角、师傅做B角,把徒弟推上前台,师傅进行指导,为徒弟的成长全面保驾护航。
以“目标激励法”量化履职水平。“目标激励法”要求徒弟在每一次岗位轮换中都要明确履职目标,对自身要达到的岗位水平有所预期。师傅负责对徒弟履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对照培训计划,及时掌握培养实施进度,确保徒弟的技能水平能够不断适应岗位需求。
为了帮助每一位员工提高岗位履职能力,中原石油工程哈萨克斯坦公司正在进一步完善“师带徒”活动机制,通过定期督导,全程跟踪和考评“师带徒”效果,推动实现海外员工队伍专业素质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