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3年第10期 时间:2023-10-16 10:21
叶辅靖
叶辅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
陈大鹏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实际需求,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建成一批重大项目,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央企业应乘势而上,为打造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惠及人类的“幸福路”做出更大贡献。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突出成绩
一是合作理念越来越“火”。共建“一带一路”相关理念获得国际社会更广泛、更深刻的价值认同,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23年,欧洲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发表《“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认知趋势》报告,利用近150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报道数据,发现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全球关注度显著上升,且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媒体对于“一带一路”报道的平均和中位情感值均为正值。
二是基础设施越来越“通”。基础设施“硬联通”为共建“一带一路”穿针引线、搭设骨架,有效改善了共建国家基础设施短板和堵点,目前“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瓜达尔港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顺利推进。中欧班列84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1个城市,截至2023年6月累计开行7.4万列,运输量近700万标箱,货物品类超5万种,汽车出口专列、冷链快通专列等特色专列蓬勃发展,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覆盖欧美亚三大洲200多个城市,实现“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累计货运量突破100万吨。同时,共建国家规则标准“软联通”持续深化。2014年以来,我国共与36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际(区域)组织签署43份标准化合作协议,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27份合格评定合作文件和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标准信息平台逐步完善。
三是贸易投资越来越“热”。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增长到2.07万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中国—尼加拉瓜自贸协定、中国—柬埔寨自贸协定、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版)等双边自贸协定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自贸协定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合作区已累计投资3979亿元人民币,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
四是新兴领域合作越来越“深”。“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顺利推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签署8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建联合实验室50多家、开展联合研究项目1000多项。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卫生合作协议,打造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论坛、中医药海外中心等合作平台,持续推进“光明行”等“小而美”民生项目,“健康丝绸之路”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深得人心。中国同有关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同31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与相关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平台”等合作机制逐步健全。
五是区域开放布局越来越“优”。中西部地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从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和开放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加强我国与共建国家经贸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综合性国际大通道,大幅度促进了重庆、四川、广西等西部地区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开放能级持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加大。
央企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一系列成功经验
中央企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基于市场化原则和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合作,打造了一批示范性项目,形成一系列成功经验。
一是坚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中央企业把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有机结合,统筹战略性要求和市场化原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提高了国际化水平、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务实合作。中央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积极赋能当地合作伙伴,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相关企业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互利共赢。
三是坚持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状况。中央企业将社会责任嵌入境外经营管理,积极履行员工属地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弱势群体帮扶等社会责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力助力当地居民脱贫。
四是坚持依法合规运营、助力建设廉洁丝绸之路。廉洁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中央企业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坚持一切合作在阳光下运作,依法合规经营,既遵守中国国内法律,又遵守项目所在国法律,还遵守国际规则和相关协定要求,打造良心工程、干净工程、精品工程。
央企应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共建“一带一路”经历了由强调“上规模”的大写意向注重“求质量”的工笔画、由重视重资产建设向轻重资产建设并重、由引领对外开放向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转变,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中央企业应继续勇挑重担,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持续加大战略投入,创造更优发展效益。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央企业要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克服“知难而退不敢上”和“行至半山歇歇脚”的心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和横纵向协同优势,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制定完善国际化发展规划,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国际化人才,完善驻外人员薪酬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体制机制,统筹谋划国内外生产力布局,重点做好战略性资源开发合作、战略性通道开辟运营、战略性技术创新应用,争取新市场、探索新模式、建设新平台、打开新局面。同时,要避免“重复建设”和“价格战”等无序竞争行为,把更优发展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点国别、重点领域、重要合作对象、重要客户群体,推动海外业务成为增长新引擎、发展新亮点。
二是稳步推进新兴领域合作,发掘更强创新效能。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节能改造,推动绿色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加快推广应用,务实制定全产业链“碳中和”目标,打造若干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动存量合作项目的数字化改造,着力谋划一批跨境电商、平台经济、大数据服务等新型合作项目,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数据资产确权交易等方面先行先试,在弥补东道国“数字鸿沟”的同时抢占数字经济新市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从简单的上下游产品合作向技术交流、研发协同、人才互通、标准兼容、产学研联动新模式转变,提升央企对全球和区域性创新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是主动塑造国际舆论,传播更多中国叙事。充分发挥央企在海外的机构和人员优势,把树立央企形象、宣传企业文化、巩固民心相通融入日常生产经营,支持外籍员工来华工作、培训、生活,鼓励中方员工融入所在社区群众活动,策划面向当地居民和各类团体的“开放日”等特色活动,灵活借助境外社交平台、新闻媒体、当地“网红”等加强宣传,讲好“中国故事”。
四是妥善防控各类风险,实现更高水平安全。做到“危地不去、乱地不往、危业不投”,加强对境外项目的全流程风险监控和管理。严格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规则标准等,确保依法合规经营,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强化与所在社区的利益绑定和情感联系。对海外员工进行严格管理,全力杜绝斗殴、赌博乃至吸毒等违法犯罪现象。完善各类纠纷应急预案和解决机制,增强综合利用安保、法律、经济、外交等多种工具维护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