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多重因素推动国际油价年内维持高位波动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3-11-03 08:33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考虑到近中期世界经济增长和油气地缘政治风险均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预计四季度国际油价难以大幅回落

●侯明扬

三季度以来,国际油价先是呈现一波显著上涨,随后在80美元/桶以上区间大幅波动。其中,布伦特和WTI两大国际基准油价分别自6月底的70美元/桶左右大幅上涨至9月底的90美元/桶以上,特别是9月28日,布伦特原油和WTI价格盘中分别突破97美元/桶和95美元/桶,均为2022年9月以来最高值。10月后,国际油价波动显著加剧,先是10月初出现一波接近10%的下跌,10月中旬又走出超过10%的上涨行情,10月20日起连续4日明显下跌。截至11月1日,布伦特原油和WTI价格分别为84.63美元/桶和80.44美元/桶。

国际油价前10个月在65~95美元/桶区间内“箱体震荡”

整体来看,国际油价在今年前10个月的多数时间内都在65~95美元/桶区间内“箱体震荡”,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两稳两降两升”短期高位波动走势,也充分反映出国际原油市场今年前10个月存在明显的“多空博弈”。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多个经济体面临衰退,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从需求侧给国际原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如3月中旬美国硅谷银行破产、欧洲瑞信股价大跌等突发金融事件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原油市场需求的负面影响,使得国际油价短期内出现了超过20%的下跌。

另一方面,部分产油国地缘风险持续上升、沙特和俄罗斯等欧佩克+国家自愿减产、美国及其他重要经济体原油库存下降等因素,从供给侧对短期内国际油价产生了较强支撑。如7月后,受沙特与俄罗斯原油供给预期减少、美国原油库存下降等因素支撑,国际油价再度出现一轮上涨。

从对今年内和未来近中期国际油价的预期走势来看,不同机构也存在较大分歧。其中,摩根大通认为,受产能增长有限、能源超级周期“卷土重来”,以及能源转型等因素综合影响,预计国际油价将延续涨势,近中期或将升至150美元/桶的高位。美国知名页岩油生产商大陆资源公司也表示,参照北达科他州的巴肯页岩区和得克萨斯州的鹰滩页岩区的经验,预计二叠纪盆地的原油产量将达到峰值,如无新增产量接续,或将推动国际油价涨至120~150美元/桶。花旗集团分析认为,国际油价可能短期突破100美元/桶,但高油价将刺激增产、抑制需求,预计2024年国际油价或将低至70美元/桶。而摩根士丹利则相对谨慎,认为国际油价不太可能突破每桶100美元,将维持在每桶95美元左右。

供需两侧因素支撑国际油价年内维持高位波动

现阶段油价波动走势基础仍是“供给侧为主导、供需两侧共同作用”,同时考虑到近中期世界经济增长和油气地缘政治风险均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此预计四季度国际油价难以大幅回落,将维持高位波动。

从供给侧来看,短期内全球原油供给增长潜力有限,将支撑国际油价保持高位。

资源方面,中国石油《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油公司动态(2022年)》报告披露,近两年勘探发现油气储量与2010~2020年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甚至略有增加,但新增储量在深层、深水和非常规油气领域占比较大,在增加勘探开发难度的同时,也将大幅提高石油公司的经营成本。

投资方面,虽然较高油价下部分国际石油公司在坚持投资纪律的基础上提高了2023年的上游投资预算,但由于投资与勘探结果之间存在时滞关系,预计近中期全球油气储产量很难因今年投资增长而大幅提升。

供给主体方面,部分欧佩克+国家加大自愿减产力度,其中,沙特5月起自愿减产50万桶/日,7月再次自愿减产100万桶/日,并于9月宣布将100万桶/日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3个月至年底,将原油日产量维持在900万桶/日的近年来最低水平;俄罗斯也宣布将30万桶/日的出口削减量延长至12月底。同时,受“甜点”资源减少、产量递减率较高、供应链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美国页岩油产量年内预计难以出现大幅增长,同样有利于支撑国际油价。美国能源信息署(EIA)8月中旬曾预测,9月美国页岩油产量出现2万桶/日的下降。此外,虽然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下半年原油产量有所增长,但受产能上限和国际制裁等因素影响,预计短期内难以对国际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从需求侧来看,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同样将支撑国际油价。

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3个季度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其中,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2%、51.7%和52%,均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回升,也带动部分国际机构提高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和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

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方面,经合组织(OECD)9月中旬发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年世界经济预期增长率从此前的2.7%上调至3%。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在9月的报告中预测,2023年和2024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分别为220万桶/日和100万桶/日;欧佩克也在9月预计,2023年和2024年全球原油需求将分别增长244万桶/日和225万桶/日。

此外,部分产油国地缘风险、美元汇率短期波动、极端天气、美国和欧盟等重要经济体原油及成品油库存水平等因素,仅可能造成国际油价的短期震荡加剧,不会对今年原油供需基本面产生实质性影响。10月中旬巴以冲突爆发后,国际油价不到两周时间先升后降,涨跌幅度接近10%,是地缘风险加剧油价短期波动的典型例子。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东紧张局势不太可能对国际油价构成长期冲击

  本报讯 10月13日,国际油价飙升,创下近6个月以来最大单日升幅,中东火药桶再度成为能源市场的焦点。

对此,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日前撰文称,在地缘政治极度不明朗的情况下,石油交易商厌恶风险是可以理解的,石油供应的确存在不确定性。但从历史来看,除了50年前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对支持以色列的几个西方工业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后,虽然还发生过第二次石油危机、海湾石油危机,但阿拉伯世界主导的石油供应大停顿再也没有发生过。

陶冬表示,究其原因,阿拉伯国家对巴以冲突的立场出现了分化。沙特谴责以色列暴行但并不真心想停止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进程,叙利亚因内战而遭受重创,伊朗强烈反以但可能不会直接卷入与美国的冲突。因此,阿拉伯国家重操石油禁运的可能性不大。巴以冲突可能重塑中东地缘政治,但未必触发阿拉伯世界主导的石油断供。美国是否会加强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可能是供应端最大的不确定性。

陶冬认为,2024年,原油市场的核心看点还是在需求端,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的需求,而这取决于美中货币政策转换的时机和有效程度。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改变已无法避免。但从资产价格变化看,资本似乎相信这只是一场短暂的区域冲突。(李芊睿)

多措并举保障我国能源供给安全


●鲁东侯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面对国际油价的高位波动,我国石油公司应积极应对资源、技术、成本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发挥油气勘探开发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中的“压舱石”作用,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因此,在保证勘探开发投资规模的基础上,石油公司既要做好勘探目标评价优选、持续提升商业储量发现率,也要做好开发建产目标的产能与效益测算、在高效开发新区的同时有效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理论与技术创新。在充分把握油气储产量稳步增长的内在机理与主控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勘探突破和勘探领域持续接替的基本特征与工作模式,探索不同类型储量效益动用建产的技术突破与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油气行业的发展质量与开发效率,积极推动油气上游板块降本增效。如持续加大东部老油田难动用储量二次开发、三次采油方面的科技攻关力度,重点强化高含水、低渗透和热采稠油油藏大幅提高采收率核心技术,提升边际资源高效经济开发能力。

“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我国石油公司应着眼长远,扎实做好国际油价预测相关研究工作。

首先,加强国际油价波动的主控因素与影响机理研究,分别厘清经济增长、地缘政治、能源转型等宏观因素,以及上游投入、资源禀赋、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等微观因素,对原油市场和油价波动的影响路径及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动态跟踪与分析研究,及时预判国际油价波动走势。

其次,明确不同油价水平下石油公司的上游发展战略,包括能源转型步伐、勘探开发重点区域、开发资产类型及储产量规模等。要特别强调可操作性,从开发的经济性、排放的清洁性和项目回收的可靠性等维度,对现有上游油气与新能源项目进行系统梳理与排序,既能摸清已有资产家底,又能明确不同油价下上游项目的优先发展顺序。

此外,我国石油公司还要利用较高油价窗口优化海外资产。首先,充分利用较高油价下石油公司上游板块相对充裕的现金流和国际市场上存在较多优质目标资产的有利条件,努力争取获取“整装”优质上游资产的机会,如国际石油公司拟剥离的中东和中亚等地区的优质开发资产,以及部分处于在建或做出最终投资决定阶段的“天然气—液化天然气(LNG)一体化”相关项目等。

其次,加大勘探资产获取力度,特别是聚焦近年来获得较好勘探突破的区域,如以色列、埃及和阿塞拜疆等里海地区的天然气勘探资产和圭亚那—苏里南盆地、纳米比亚沿岸等深水油气勘探资产等。

再次,实施动态调整的交易策略,充分利用现阶段国际油价相对较高的时间窗口,剥离不符合我国石油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非核心海外油气资产,同时探索通过低买高卖的资本运作模式获取海外油气资产收益。

国际能源署发布净零排放最新路线图

本报讯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公布了最新版的净零排放路线图,这是以2021年5月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图为基础,并结合2021年以来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的更新。

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碳排放量达到创纪录的369亿吨。虽然比疫情前的水平高1%,但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加速普及,化石燃料需求未来10年将达到顶峰。

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符合2021年制定的路线图,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和电动汽车销量都在稳步增长。清洁能源技术的产能也在快速增长,与2021年相比,2022年蓄电池产能增长了72%,太阳能电池板产能增长了39%,电解槽产能增长了26%。国际能源署表示,如果迄今为止宣布的项目都能实施,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和电池蓄能的中期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路线图报告指出,在评估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同时,要强调为实现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到2030年碳排放量需要减少到240亿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3629吉瓦,到2030年需要增加到1.1008万吉瓦。此外,为了减少化石燃料需求,国际能源署重申了立即停止对未采取减少碳排放措施的新燃煤电厂的审批,同时需要开发新油气田。到2030年,清洁能源技术每年需要4.5万亿美元的投资。

路线图报告表示,2021年制定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路线图以来,情况的主要变化包括疫情后经济活动的恢复,以及能效政策实施的延迟。实际上,到2030年,碳排放量和能源最终消耗量都将增加。该报告称,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道路将比最初的路线图更艰难。但清洁能源技术的进步为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开辟了道路,为此各国和各地区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王英斌)

脱碳生产需要灵活的技术解决方案

本报讯 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市场信息服务商安迅思称,加拿大肥料协会近日宣布,已发布一份技术路线图,着眼于5项有前途的技术,将有效减少氨和钾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5项技术分别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电解制氢,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热电联产和采矿电气化。

在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的支持下,加拿大肥料协会编写了《加拿大肥料生产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报告,以确定与政府合作支持该行业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和激励措施的时间表、成本和技术可行性。加拿大肥料协会表示,肥料种类、生产方法和设施位置的不同需要灵活的技术解决方案。

该报告显示,对钾肥行业来说,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但尚未商业化,需要大量投资才能按所需规模开发。加拿大肥料协会表示,与全球竞争对手相比,加拿大钾肥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了50%。电解制氢和CCUS技术与蒸汽甲烷重整装置结合使用,有助于减少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该报告指出,与全球竞争对手相比,加拿大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至少低30%。

据悉,加拿大的制造商和生产商几十年来一直投资脱碳技术,并将继续投资,但碳减排达到50%或更高的技术至少需要5~10年才能实施,而且每个生产设施的成本可能高达10亿美元。

加拿大肥料协会首席执行官凯伦·普劳德表示,“技术路线图展示了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但不能将其视为一刀切的方法。企业需要评估哪些技术适合他们的设施,哪些技术是商业可用的”。

加拿大肥料协会表示,根据研究结果,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应提供监管确定性和长期承诺,以促进对脱碳技术的投资。此外,建议各级政府与工业领域合作,确定采用脱碳技术的现实时间表,并调整资金计划,以支持初始阶段的技术。加拿大肥料协会估计,加拿大提供了全球12%的肥料。(庞晓华)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