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石化》杂志2023年第11期 时间:2023-11-07 11:08
单旭泽 袁 滨 胡彦林
早秋的清晨,四川省达州市普光镇周围高低错落的峰峦薄雾笼罩。这里是世界天然气开发领域的“中国样本”,富足的绿色资源让这片土地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今年是普光气田发现20周年。20年春秋,有荣耀辉煌,亦有霜刀雪剑。
20年来,经纬公司胜利录井公司南方录井部按照中石化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指令,派出6支队伍先后参与完成了普光1井、普光2井等8口井录井任务,擦亮录井眼睛,发挥独有技术优势,累计发现油气显示约2029.54米,硫化氢异常预报及时率、准确率100%,在点亮辽阔海相之光中高效发挥了录井技术支撑作用。
“向禁区勇进军、向困难永说不”的团队文化精神—成为胜利录井人刻在血液里的基因。他们不改找气初心,翻山岭,冒风雪,顶烈日,在巴山蜀水中丈量着从普光1井到一个个大气田的进程,巧绘出美丽的印迹。
“向禁区勇进军”——牵出普光1井的地下气龙,点亮辽阔海相之光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发现之前这里曾先后部署过20多口井,均空手而归;再加上川东北地区普光构造属超深、高含硫、高压、复杂山地的特点,被业内判定为“勘探禁区”。
2001年,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展开了新一轮的勘探冲锋。胜利录井公司SL202队临危受命,向禁区进军。
2001年11月3日,宣汉-达县地区东岳寨传出了钻机的阵阵轰鸣,中石化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在普光构造上的第一口预探井普光1井正式开钻。当时25岁的SL202队队长王泰强率队出征普光1井。
井场在大山深处,队员们租用当地民房作为宿舍房,每天过着“井场—宿舍”两点一线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四川潮湿的环境,让从山东来的小伙子们水土不服。到了冬季,连绵的细雨能连着下个把月,每天连看看太阳都是奢望。四川有种会咬人的小飞虫,大家给它取名“小咬”,只有5毫米大小,但咬人特别厉害,被它叮过的皮肤,很长时间会留有小疤痕,有人过敏身上会起一片一片的红疙瘩。
王泰强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刻骨铭心:“生活的难,兄弟们咬牙克服;施工的难,却需要过硬的技能才能扛起来。”
南方海相地层不同于陆相地层,井下返出的岩屑,识别难度前所未有。探井,前无来人。前行的道路必须自己去标定、去探寻,一切从零开始。
2003年1月,王泰强带领技术人员在飞仙关组飞三段5345.5-5356米,通过岩屑录井发现针孔状鲕粒白云岩,气测录井全烃最高由1.74%上升到14.09%,初步判断为具备岩性油气藏条件的标志岩性。
“遇到油气大显示了!”王泰强兴奋地跑到驻井监督张明俊办公室,将捷报告诉大家。地质总监周智立即赶来察看,整个井队一片欢腾。
在普光1井施工中,队员们大都连续3个月以上在井场工作,队长王泰强连续7个月没有倒班休息。为了精准建立地质剖面,理清地下气层的“经脉血管”,全队从雷口坡组到长兴组,从3964米到5700米,每米岩屑分析都采用了碳酸盐岩含量分析、岩石薄片分析、地化录井,精准分析每一米的地层特征,确保了油气显示不漏一层。全井累计发现油气显示94层300.07米。
2003年4月27日,普光1井喜获高产气流,常规测试日产42万立方米以上。他们发现了279米厚、日产量达103万立方米的气层,取得了勘探的成功。该井创造了当时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水平位移最大、埋藏最深、气层最厚等多项纪录。
24岁的地质技术员侯瑞卿是队上最年轻的小伙子。他辞别有孕在身的妻子,在普光1井一待就是数月。妻子住院准备分娩,千里之外的他才连夜租车向重庆赶飞机。飞机一落地,他从手机里收到“母子平安”的喜讯,想到儿子和普光1井双喜临门,喜悦、愧疚、辛酸......多种滋味瞬间涌上心头,变成泪水冲出眼眶。
“向困难永说不”——磨破的脚板和蚊叮红包,是他们耀眼的勋章
普光1井如初现的曙光,让中国南方海相的梦想变得愈发清晰,也让胜利录井将士们奉献普光的脚步愈加坚定。
在普光8井的施工中,高压气层、硫化氢浓度高、裸眼井段长、地层破碎等技术难点,被SL202队一一攻破。在钻井取芯阶段,为取得原状地层物性参数,甲方要求取芯筒内倒入蓖麻油密闭。
7-8月的极端高温让四川盆地成了“红油锅底”。全体队员在山里桑拿般闷热的包裹中,不分昼夜连续取芯250多米,每次夜晚出芯时,灯柱吸引蚊虫轮番轰炸,大伙闻着蓖麻油刺鼻的味道,感觉身体到了极限。等取芯结束回到宿舍,脱下湿漉漉的工衣,每个人身上裸露之处都有大小不一的红疙瘩。
地质技术员鲁建强回忆,为了将不断取出的岩芯和岩屑送到山下生活基地,录井队员下班后,都用背篓负重二三十斤携带下山,一步一小心,脚板被磨出水泡,被当地老乡称呼为“棒棒仔”。
到2006年初,中石化在川东北地区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10.7亿立方米,我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在普光气田开发进程中,胜利录井将士建立了适应海相地层找气的录井技术系列,锤炼形成了“向禁区勇进军、向困难永说不”的团队精神。
录井人的日子,有时候像浮萍,有时候又必须逆风而行。
2004年7月,胜利录井扛起红参1井的录井施工重任。红参1井是中石化部署在四川松潘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一口参数井,肩负着国家地质调查的任务。公司优选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10余名大学毕业生组成团队。
红参1井周边,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参战的录井将士始终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立志远征,排除万难,奋战在海拔3603米的雪域高原。这里气候十分恶劣,一天四季。高原缺氧让参战的小伙子经常嘴唇开裂、鼻孔出血、头疼得难以入睡。白天胸闷气短,深更半夜被憋醒。
2006年夏天,由于泥石流造成道路阻塞,队员们在中途等待了近5天时间才赶到井场,连续两天忍受着饥饿和疲劳,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全部按时到达工作岗位。当时干旱少雨,20公里外的取水点已经干涸,队长李忠兴带领7名小伙子提着水桶,轮流到山脚下取水。高原缺氧加体力透支,每次取水回来,硬朗的小伙子们都瘫软在地上。
在红参1井施工,一年的无霜期只有两个月。凛冬,零下20多摄氏度,很多队员一年四季没有脱过棉袄棉裤。喝的热水只有70多摄氏度,馒头半生不熟,蔬菜更是紧缺,大家吃的最多的就是方便面和火腿肠。4个月下来,有些队员体重减轻了近20斤。
“走的是泥泞的路,扛的是顶风的旗”。红参1井2004年7月开始施工,于2006年12月圆满完成,自始至终,全队没有一个人因为条件艰苦、施工太难而退缩。
“不改找气初心”——造就的一个个大气田,让他们拥有了生命中的灿烂时刻
回眸20年风雨征程,时间在奔忙中飞逝,但精神却从未褪色,作风从未松懈。普光气田开发告一段落后,南方录井部将士们把好精神、好作风带到了广西、贵州等工区的重点井施工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完成1字号录井20口,创纪录43项。
2007年10月,由SL209队负责录井施工的元坝1井,克服空气钻条件下岩屑呈“面粉状”的难题,运用自然伽马录井技术和岩屑酸洗方法,首次建立了元坝工区地层剖面图,油气显示发现率100%。该井在长兴组喜获50.3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发现了全球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
2010年6月,SL209队负责兴隆1井的录井施工,为发现兴隆气田提供了第一手地质资料;2022年,SL221队在位于重庆綦江的新页1井中准确卡取龙马溪组龙一段目的层,助力发现千亿立方米资源量。
随着市场范围拓展,他们转战西北,在陕南页1井,首次在寒武系牛蹄塘组发现页岩气显示,拉开了陕南页岩气开发序幕;今年3月,他们挥师向南,进入广西,助力广西首个页岩气项目开发实现“零”突破;他们向西南跃进,截至7月,在贵州页岩气市场累计施工36口井。
普光气田、涪陵页岩气、元坝气田……经纬公司胜利录井队员们共同造就了一个个大气田,大气田也让他们每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生命中的灿烂时刻。
(作者单位:经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