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油气产业应向“六化”转型与发展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3年第11期 时间:2023-11-07 12:44

刘满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节点时期,我国油气产业应为煤炭的退出进行有效替代“补位”,发挥“送一程”的作用;为低碳能源发电提供强有力的调峰支持,为其规模化发展做好保驾护航的作用;发挥油气国际政治经济属性,为加强能源国际交流合作、维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发挥好“桥梁”作用。为此,我国油气产业应向“六化”转型和发展。

低碳化:顺应转型趋势。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方向、能源优化的内在要求。未来我国能源转型将呈现“化石能源低碳化、清洁能源规模化、终端能源电气化、多种能源互补化、能源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油气产业必须选择和顺应这个转型趋势和特点,从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提升生产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原料化:调整消费结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或许可替代油气生产电力或热能。但作为原料,除了生物质能源外,是无法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生产交通燃料、化工品和碳材料的。而且未来石化产品消费量将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高端化工产品、高端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更为旺盛。因此,油气产业从能源燃料向化工原料、新材料转变是历史必然选择,减油增化是大势所趋。

融合化:拓展产业链条。油气产业应积极推动将新能源列为油气企业重点业务,构建多能供应体系,加快完成油气企业作为综合能源生产与服务商的角色转变。在油气田、石化厂区加快风电、光伏、光热、地热等新能源业务发展,推进油气田、炼化企业自备电厂通过灵活性改造更多吸纳新能源发电。在气源成本低的井口矿场,科学发展天然气调峰电厂,为自身新能源发展提供支撑,为周边新能源发展提供辅助服务。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供给系统。

多元化:降低产业风险。首先是产业多元化。以前油气产业比较集中和单一,基本上以油气勘探、开发、炼制和销售为主链条,与其他产业界线明显。要想面对未来的冲击和挑战,必须要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和合作以实现产业多元化,降低产业风险。例如,油气田立足自身资源基础,积极拓展新能源产业布局,形成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模式,打造电力+、热力+、天然气+、氢能+等供给新商业模式,打造综合能源生产体系。逐步向新材料、化工、氢能、碳技术、碳资产、碳金融、碳核查等诸多产业融合、渗透或合作。其次是为防止未来海外油气供应出现地缘政治风险和运输通道风险,必须扩大更多的油气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

数字化:提升竞争能力。先进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未来油气乃至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油气产业应主动把握和引领数字化变革趋势,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智能信息技术的落地应用,推进油气产业生产、运输和利用方式的深度智能化改造,提升竞争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具化:推动开放合作。相比于本地属性较强的煤炭和可再生能源,油气全球流动性强、富有国际政治经济内涵,不仅是当今全球可标准化、规模化交易的大宗商品,也是促进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政治联系的纽带。这个特性决定了油气一方面容易被用来当作能源武器,另一方面也是降低能源武器化发生的可能或带来风险的最有效工具。因为油气贸易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主要油气出口大国也需要与我国维持稳定的贸易关系以支撑其收入和财政稳定。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