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3-11-27 09:35
□刘宗辉 蒲创科 田承帅 董 超
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油藏类型以断块、低渗透为主,整体效益两年前在采油厂排名倒数第一。
如今,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已实现“逆袭”:原油年产量从2021年的14.1万吨到2022年的15.5万吨,再到今年配产18.4万吨,逐年递增;盈亏平衡点从51美元/桶降至42美元/桶,保持下降态势;在集团公司组织的效能评价中,由3年前的第126名升至今年二季度的第27名。
在正理庄采油管理区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缺水大户”到“注水大户”
50万立方米、70万立方米、90万立方米……补了几个月的水,正理庄采油管理区还要接着补。
2021年2月,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党支部书记焦俊杰一门心思扑到增储上产的措施钻研上。
之前,正理庄采油管理区主要靠大型压裂弹性开发,有着“低渗透就是高投入、低产量、低效益,要上产只能靠增量拉动”的惯性思维,开发矛盾逐渐显现,守着5000万吨的储量,却连基本的产量任务都完不成。
围绕产量抓产量,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此,他们多次请教相关专家学者,逐个区块搞分析、找措施。“措施再好,地层没能量还是干不成!”一位专家的话启发了他们。
水从哪里来?注到哪里去?成本花在水井上,措施井怎么办?
注水一直是个难题,以前该管理区尝试过波动注水、小井距注水等方式,效果都不理想。2021年初,胜利油田全面推广压驱注水技术,为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指明了方向。
反复论证后,管理区在两口停注井开展压驱注水试验,一个月内注水3万立方米,对应井组动液面上升260米,达到了补能目的,日增油5吨。
首战告捷,但由于管理区产量正处于爬坡阶段,依旧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放弃油井措施转向注水补能,到底值不值?压驱投入大,会不会背上更重的包袱?
对比,管理区决策层态度坚决:“水补好了,才能开发好、管理好、经营好油藏。”压驱资金不够,他们就从采油厂创新创效平台借;水源跟不上,他们用罐车拉;井网不完善,他们果断将7口油井转为注水井。
经过两年多水井、水站、水网、水质一体化系统治理,原本水井欠注的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日注水超计划运行,日注水量平均增加2000立方米,日增油近200吨,管理区实现了从缺水大户到注水大户的转变,开发形势明显好转。
今年前10个月,正理庄采油管理区超产3800多吨,预计全年生产原油19.1万吨,超产7000吨。
从“两双工鞋”到“两架飞机”
在被农田包围的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注采三站,站长赵一霖正从显示器上查看智能巡检飞机的飞行轨迹。
智能卡口、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和智能AI巡检系统是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打造“数智赋能”的利器,通过这几套系统,管理区初步实现了对管线、井口的智能巡检。
2022年,受疫情影响,井场周边村庄封控,又恰逢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投产在即,现场踏勘不能耽搁,大车进不去、小车蹬不动,全靠两条腿。“14天走了57万步,工鞋磨破了两双。”赵一霖说。
但现在,在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视频监控岗员工只需点击鼠标,10公里外的无人机便可起飞自动完成对27公里长的管线巡检,配合智能AI巡检系统实时监控管理区油水井情况。
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无人机巡检系统具备自动起降、实时传图、远程飞控、视频切换、智能识别等功能,可及时发现井场和管线安全风险并及时预警,实现油区全覆盖的高效巡检。智能AI巡检系统则针对盘根漏油、工装检测、皮带打滑、悬绳器断脱、光杆松脱、柱塞泵漏水等6项内容监测,摆脱人工巡检,提高了风险防控精准度。
该管理区的油井以单井拉油为主,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落户于此,随着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对风险管控的要求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与之对应的是,员工年龄较大、人员减少。推进管理区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势而为,向智能化要效率、要活力。管理区仅用8个月就建成“智能巡检、智能分析、智能识别、智能卡口”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形成了“集中监控、无人值守、定时巡检、超前应急”的信息化生产运行体系,提质增效明显。
从“各自为战”到“一块看板”
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办公楼一楼大厅墙上有一块“动态赋分风险管控”显示屏,用红、橙、黄、蓝不同颜色划分出风险等级。
10月31日,管理区的主要任务是配水间连接流程、计量站改造等,赋分90,红色。正理庄采油管理区经理卢剑要到30个现场督导。风险等级不同,管控措施不同,通过表单,大家能够直观看到安全风险点。
不仅是日常的安全风险管控,在CCUS项目运行上,动态赋分风险管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区将注入井、采出井进行高、中、低风险分类管控。
在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一侧的墙上挂着两个屏幕,通过屏幕,能够直观看到注入井和受效井的信息,点击鼠标即可完成对相关井的全面“体检”。
井况越来越复杂,员工数量却越来越少。为了把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管理区不断优化生产组织形式。
除设置生产运行和视频监控岗位外,管理区还创新设置了CCUS+注水管控岗和注采管控岗。
岗位增加的背后是管理模式的变化。
“随着员工数量越来越少,加强效益开发需要依靠智能化、信息化给予支撑。”焦俊杰说,“中控室作为管理区的大脑,不断做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样,技术管理室的员工数量也增加了。管理区借助采油厂培训平台,优选培养优秀技能人才,3名采油工成长为技术管理室的技术人员。
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管理区人员紧张的矛盾,还优化出21名员工输出到新疆塔河、共享东营分公司等外部市场项目,每年为管理区创效420多万元。根据人员优化情况,管理区创新劳动组织形式,成立加药、热洗、三标等团队,对重点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使生产运营质效稳步提升。
从“解疙瘩”到“翻身仗”
工作地点偏远、收入并不算高、专业不对口……一系列的问题让90后员工陈锦涛怀疑:“在这儿工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吗?”
但这些犹豫在亲身经历正理庄采油管理区的转变后烟消云散,他也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管理区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副经理。
在此之前,管理区的主要生产经营指标都比较靠后,员工绩效收入低,队伍士气低落、干劲不足,新入职的大学生很难安心留下来。对此,管理区为新入职员工量身定制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陈锦涛受益颇深:“上学时是仪器仪表专业,现如今负责智能AI系统,更得心应手。”
吸引不来技术人才,就自己培养。为了解决技术人员结构性缺员的问题,管理区选拔任用干部向一线班站倾斜,对成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员工跟踪培养,对德才兼备的干部多压担子,并放到重要岗位积累经验。既给“面子”,也给“位子”,管理区还在优秀技能人才中选拔出一批油藏技术人才,迅速培养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和班站模范带头人,充实了油藏开发的智慧大脑。
2022年,技术管理室提出的9个措施方案都获得了成功,老区稳产基础越来越牢固,连续8个月都拿到采油厂超产奖励,大家创新创效的热情高涨。
想成长有导师,想实干有平台。现在,越来越多的员工为生产经营提出“金点子”,建议奖励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征集方式不断创新,只要对管理区发展有用、对生产有利的就会被采纳实施,推动了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王哲麟 何应付 朱桂良
低渗透油田是指油层储层渗透率低、单井产能低的油田。业内通常把渗透率为0.0001~0.05平方微米的储层统称为低渗透油层。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可以进一步把低渗透油藏分为三类:低渗透油藏、特低渗透油藏、超低渗透油藏。
针对渗透率大于0.01平方微米的一般低渗透油藏,常规注水开发基本能解决有效开发的问题,采用小规模压裂、水平井开发、二氧化碳驱可进一步增强开发效果;针对渗透率小于0.01平方微米的特低渗透油藏和超低渗致密油藏,则需进一步借助长水平段多级压裂和直斜井多级大型压裂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开发。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动用储量1.05亿吨,平均渗透率为0.0119平方微米,平均储量丰度为80万吨/平方千米。当前,中国石化形成了低渗透油藏常规注水开发技术、低渗透油藏压驱注水技术、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二氧化碳混相驱技术、一般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技术、特低渗透油藏衰竭开采后注二氧化碳混相驱技术。
注水开发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有效手段。随着开发对象转向特低渗、特深层、特高含水,注水开发技术也不断演化发展,由早期的笼统注水逐步发展为分层注水、细分层系注水和精细注水。压驱注水具有增压扩孔造缝增渗、高压减敏降阻力、高压渗流均衡驱替3种开发机理。针对低渗透油藏,中国石化探索形成了压驱注水开发技术,建立了超前压驱、整体压驱和差异压驱等3类压驱开发模式,并形成了压驱开发优化设计技术、工程工艺配套技术。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可解决低—特低渗透油藏有效补充能量的难题。我国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室内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矿场试验始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了水气交替、周期注气、异步周期注采等开发模式。中国石化二氧化碳驱项目主要分布在胜利、中原、江苏、华东等油气田企业。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不断加深,低渗透油藏未开发储量的动用难度越来越大,对开发技术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发展具有和现有难动用储量类型划分协同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需要继续攻关“压驱注水+”高效补能技术,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深化二氧化碳混相驱技术、优化气水交替开发模式、探索纳米驱油和微生物驱油技术等,并与大规模体积压裂改造技术配套发展。
同时,开发技术逐步向多学科、智能化、高精度、一体化、绿色方向发展,油田开发专业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区块链、纳米、石墨烯等新技术和新材料日益融合,形成多学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高89处理站。夏兆明 摄
管理优化赋能:让“听见炮声”的基层组织运营
□曲 军
从3年前的第126名跃升至今年二季度的第27名,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正理庄采油管理区组织效能指标在中国石化上游147家管理区中实现逆袭。
组织效能是衡量一个采油管理区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紧紧抓住关键核心指标,疏通堵点、消除痛点、打通淤点,是组织效能提升的密钥。
对于上游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要经营好油气资源,关注的对象是油藏,核心在经营,目标是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基层管理体系,就是要从以产量为中心转向以效益为中心,自主经营好油藏。
以采油管理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是油藏经营管理的主体,要从被动接受指令和任务的老路子中走出来,推动责权归位,让“听见炮声”的基层组织运营,敢于行使权力,把基层自我更新与再造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创造更大价值。
采油管理区的根本责任就是把油藏开发好、管理好、经营好。分析组织效能指标,与原油产量相关的成本指标占比30%、与人员相关的效率指标占比40%、与控躺井相关的技术指标占比10%。对于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来说,要提升管理效能排名,就要解决产量、人员、躺井3个方面的问题。
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是典型的低渗透油藏,新井投产初期产量很高,但很快就没有能量,产量急速下滑,加之注采井网不完善,自然递减率持续上升,2021年底自然递减率达到了21.2%,个别区块甚至达到了47.8%。
为摆脱困境,正理庄采油管理区请教各路专家,从摸清油藏开发规律入手,抓住关键、消除症结。
3年时间,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加强注水工作,年注水量增加90万立方米,年产油量增加4万余吨。产量规模逐步做大,产生了一系列“蝴蝶效应”,吨油操作成本、吨油电费等多个组织效能指标排名提升。
同时,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对标人均边际贡献、人均产量等关键效能指标,实施“对目标、找问题、定措施、严考核”闭环管理模式,疏通堵点、消除痛点、打通淤点,以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发展动能,不断提升油藏经营管理水平。
向优化运行要效能。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构建以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多专业协同处置模式,实施“中心管控、技术支撑、组室协同、班组联动”,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制定异常情况应对方案,实现问题快速处置。针对部分业务形不成合力、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对倒油、热洗加药、监督等业务实施整合,构建形成项目组运行模式。项目组成员围绕经营目标清单开展工作,员工工作主动性充分展现,管理区年人均产量上升468吨、躺井率降至1.5%。
向管理创新要活力。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制定对标任务清单,将“寻标、对标、追标、创标”活动融入油藏经营全过程,实施“表单上屏、指标上会、曲线上墙”看板管理,应用“两图两表”分析法(指标分析雷达图、指标分析散点图、注采站横向对比表、注采站同期改善对比表)开展对标分析,找准管理短板,落实改进措施。构建“风险管控可视化平台”,对单项作业活动风险值和风险总值设置预警级别,当天作业活动录入风险看板,实现自动赋值、匹配管理。制定基层班站和岗位绩效考核模板,构建关键指标考核体系,考核由工作量向价值量转变;为基层员工建机制、搭平台,激发员工活力;制定资源优化实施办法,成立人力资源优化项目组和存量资产优化项目组,负责资源优化创效盘活人力资源向“价值创造”流动,存量资产向“价值增值”流动。通过夯实基础管理,消除短板,发展质量效益逐年上升,人均边际贡献增加157.6万元,资源优化年创效938万元。
向经营优化要效益。正理庄采油管理区综合评价投入产出效益,算好长效投入与隐患治理的效益账,实现短期“快见效”、长远“见长效”。正南老区地层出砂严重,为提高措施增油效益,管理区组织开展三轮攻关论证,采取作业动力由小修转大修、工艺技术由绕丝管防砂变充填防砂等优化措施,实施后3口井日增油15吨,措施有效期大大延长。针对长停井正5-侧5井,管理区经过联动效益论证,申请采油厂创新创效资金支持,实行区域集输管网伴热运行,开井后井口出液温度75摄氏度,关停加热炉3台,节约燃气500立方米/日,增加供水能力140立方米/日。
(作者为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副厂长、总会计师)
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员工对高946斜2井进行维护保养。
夏兆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