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4-02-08 10:05
1月29日,普光气田今年首口陆相新井——普陆8井开井投产,为加快致密气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图为技术人员检查普陆8井井口流程。于建设 摄
本报记者 段景文 刘心睿 通讯员 陈术华 王 媛
2月2日,记者抵达中原油田普光气田301集气站,正值农历腊月二十三。驻足远眺,氤氲水汽笼罩下,崇山峻岭间坐落的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
沿着蜿蜒山路上去,记者走进站控室,看到刚刚完成巡检的两名员工轻轻卸下空气呼吸器、用力摘掉面罩,鼻翼两侧深红色的压痕格外明显。这样的巡检每日要完成6次,每次最快也需30分钟。
2008年起就参与气田建设的301集气站站长杨永欣很健谈,对站里的工作如数家珍。他介绍,员工巡检时会拿着定制防爆手机,每到一个点位,将手机贴在感应器上“打卡”,若数据无异常,则点击“确认”,这样一来,某一时段某个点位的巡检结果便会上传至普光气田智能化应用数据系统,让安全责任有源可溯、有据可查。
时至今日,原设计稳产8年的普光气田已效益稳产14年,产气逾千亿立方米,是川气东送的主力气源。一路见证它发展的杨永欣,也是采气厂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拥有许多技术革新的成果和荣誉。他指着井站侧面“智勇坚定、排难创新”的标识笑着说:“咱们石油工人,现在不仅有力量,而且要有智慧。”
“高含硫”是普光气田最大的特点,而天然气净化厂恰是把这些气体变成“民生福气”的关键一环。
走进天然气净化厂区,六根高大的烟囱映入眼帘,各类大型装置组成了一套净化高含硫天然气的复杂系统。中控室内,内操人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上密密麻麻的工艺流程图和技术参数,不断切画面、记数据,鼠标键盘声、对讲机喊话此起彼伏。
记者见到,一张名为“半富胺液泵启机及切换操作唱票制”的纸上罗列了30余个操作步骤,张恒伟据此与外操进行沟通,逐条操作确认,完成了一项需要两小时的“大型机组启停及切换”作业。他是天然气净化厂副总工程师、净化一车间主任,2008年来到普光气田建设亚洲规模最大的净化厂,见证了每一根管廊的铺设,确认过每一个系统的投运。
张恒伟已经9年没有回东北老家过春节了。“上次回家过春节还是结婚的时候。”他平静地说,“我们是连续生产企业,要是春节停工了,长江沿线的老百姓怎么做年夜饭呢?”
在距离中控室几百米的地方,记者看到一条条传送带和超大型仓库,淡黄色“玉米粒”在此堆积成山,这就是生产农资化肥的原料——硫黄。
高含硫天然气进入净化厂后,其中的硫化氢并未被“抛弃”,而是变废为宝,产出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硫黄。春耕将近,每天近百辆汽车、两列火车、60余辆液硫罐车从这里出发,将8000吨硫黄运往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等地,制成化肥保供春耕种粮。
采访中,身为北方人的杨永欣、张恒伟完全没意识到当天是北方小年。当记者问及“怎么过小年”这个问题,他们“一脸蒙圈”。
夜幕降临,天然气净化厂亮起灯光,生产昼夜不歇。转过身,望向山顶,集气站的火炬塔在漆黑深邃中发出点点星光,那是采气人的“家”,更是他们行而不辍、端牢“能源饭碗”和“粮食饭碗”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