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4-02-21 07:50
本报记者 黄嫣然 王钰杰 郭 蒙 梁一丹 王卓然 通讯员 尹 悦 刘晶晶
在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接收站,呼啸的寒风卷起层层细浪拍打着廊桥。
2月19日,山东青岛骤然大风降温,法国船只“费罗尔”号碍于海上大风未能如期进港。“虽然船因恶劣天气不能进港,但是我们已经做好了十足准备。”在凛冽的风中,记者在一号码头见到卸船主管张思宇。寒潮来袭,她的热情与责任感不减:“我们的效率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温暖千家万户。”
2023年,青岛LNG接收站接卸效率全国第一,共完成553万吨LNG资源接卸任务。优秀的成绩离不开张思宇和同事的辛勤工作,“我们随时待命,一旦天气有所好转,就可以立刻让船只进港”。
距码头不远的储气罐下,码头储罐岗位员工张锦鹏正仔细巡检,确保恶劣天气下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气罐——7号储气罐安全运转。液化天然气离开船只后,通过卸料管道进入储罐。即使在大风天气,他也登上罐顶巡检,“虽然我们现在有了云台监控,可以在视频监控的同时监测温度和气体浓度,但还是比不上人眼”。
这一直径100.6米、罐体总高55米的储罐,助力青岛LNG接收站将年接卸能力提高到1100万吨、供气能力提高到约165亿立方米。从初一到初四,张锦鹏在岗位上度过了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家乡的邻居问我为什么没回去过年,家里人说如果我回去了,你们家过年吃的红烧肉可就烧不熟喽!”
储罐中的部分液化天然气直接输送至槽车充装中心,装车发往华北各地。如今的槽车充装中心走在智能化前列。只见一辆液化天然气槽车缓缓驶进称重台,司押人员自行刷身份证登记、称重,在智能装车系统帮助下,称重工作无需复杂的交流与计算过程,可自动完成。去年底,国内首台“无人介入”全自动化装车撬在青岛LNG接收站完成首车充装,将在今年持续做好深度测试,推动国内首个智能LNG接收站的建成,更好地助力天然气保供。
面对寒潮与大风,每名员工都严阵以待,持续为千家万户送去暖“气”。截至2月19日,青岛LNG接收站今年已接卸14船105万吨LNG,气化外输量达15亿立方米,可满足近1亿户家庭单月用气需求。“新年伊始,我们将继续扛牢保供责任,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全力保障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交出一份龙年新答卷。”青岛液化天然气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