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4-04-03 07:43
江巧玲
秦岭,是一条划分中国南北格局的山脉。深谷、陡峰、峭壁,这些词为西气东输三线管线“穿”行这里定义了一个字——难。
江汉油建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枣阳)线路施工第九标段线路全长93.6公里,沿秦岭东段支脉铺设,全线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峰,279处坡面中有144处超过20度。这是集团公司首次在山区应用全自动焊技术进行国家重大能源管道建设。
在项目部数字化员向辉佳眼里,技术、生产、安全、质量等部门人员永远匆匆忙忙,有时会讨论到深夜,更有公司专家、技术大拿前来“会诊”,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保障山区施工的各种课题攻关项目名称。作为数字化员,向辉佳每天要将全自动焊接机组焊接工况数据、重要工序进行录入、跟踪、上传平台,加班是常态。
“小向,隧道内信息传输的攻关课题交给你。”春去秋来,秦岭山脉呈现斑斓之色时,项目经理王健让向辉佳来解决隧道内信息传输难的问题。她没想到,自己也可以在项目上挑大梁。
根据智能化管道建设的要求,每个作业环节的数据都要通过网络实时上传到后方数据中心,确保焊接、防腐等工序数据符合工艺要求,也便于监控管道建设质量。
随着施工推进,项目进入23条隧道管道安装阶段。智能化工地的先决条件是网络,隧道内管道安装各工序焊口电流、电压、送丝速度、焊接速度的参数需要通过网络信号实时上传。可是,23条隧道都处在秦岭群山中,属于网络盲区,没有网络,很多工序就无法进行。
隧道内数据传输难题,可把95后女生向辉佳愁坏了。
焦虑、憧憬……还有点兴奋,向辉佳每天早早带着电脑来到山中工地,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研究、测试、调试。
山中的野柿子树下,常常传来她的自言自语:“信号需要放大器,对、对,还有定向天线。”“还缺什么才能做个小基站呢,我要问问大拿们。”
20天后的分水岭隧道口,向辉佳手持对讲机紧盯电脑。“3号口,接到焊工扫码信息,可以作业。”听着隧道内对讲机信息接收成功的声音,看到电脑上各项数据欢快地“跳跃”,她嘴角微翘,眼睛微眯,喜悦透过眼镜也能让人感受得到。
望着隧道内传来微小的一束蓝色弧光,再望着四周连绵耸立的群山,仿佛山没那么高了,管道穿山越岭也没有那么难了……
(作者来自石油工程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