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构建面向未来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精品网”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4年第5期 时间:2024-05-14 16:53

何波

华为数字能源公司副总裁 

传统能源企业可在现有海量优势资源下,布局支持能源调度管理、支持光储融合的大功率超快充设施,提供“类加油”的快速补电服务体系,抓住战略转型机遇。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换电业务正日益明显地影响着成品油销售,如何通过有效发掘现有加油站网点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把业务无缝拓展到光伏、储能、充电等新领域,抓住战略机遇,构建面向未来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精品网”,是传统能源企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构建高质量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是当前重要使命

随着汽车电动化进程加速推进,在交通领域,以电为主的能源消费将成为主力。在能源生产端,能源结构正加速走向清洁化,以“光、风、水”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成为主力,占比将由现在的25%增至2050年的90%。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设施,开辟绿色低碳高质量的数字能源新时代,成为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两大变革,作为电动出行的重要保障,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定位为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密集发文,明确了“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助力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能源企业需要面向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综合高效补能进行探索发展。从传统燃油车的加油站补能体系来看,全国仅约200多万把公共加油枪,就能满足3.4亿多辆燃油汽车的补能需求,运作模式已十分成熟,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配套设施和先天的选址优势。面对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超快充需求,传统能源企业可在现有海量加油站优势资源下,布局支持能源调度管理、支持光储融合的大功率超快充设施,提供“类加油”的快速补电服务体系,抓住战略转型机遇。

布局超快充基础设施“精品网”的优势与趋势

目前,大功率超快充技术快速发展,成熟度已能够满足用户“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补能需求。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几乎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已推出了支持大功率超快充的旗舰车型。到2026年,预计销量50%的新能源车将支持大功率超快充。同时,大功率超快充的产业链日趋完善,核心功率部件——第三代半导体(SiC、GaN)、4C及以上超快充动力电池均已达到规模化量产阶段。在设备制造端,关键技术研发持续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以华为为例,其推出的新一代大功率液冷超充方案,实现了即插即充、即充即走,具备了体验好、质量高、收益佳等特性。未来,充电产业将从当前的“3G”时代迈向大功率超快充的“5G”时代。

当前,传统加油站向综合能源服务“精品网”转型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网络优势。大型油企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巨大的加油站分布网络,在布点数量、地段位置、与交通网络的匹配程度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二是经验丰富的管理优势。加油站在人员使用、制度建设、设备管理等方面有系统化的管理方法、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营销经验,相比单一充电/换电服务,管理成本可降至最低。三是城市资源集约化发展优势。城市的土地资源和电力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加油站增设超快充桩,满足即充即走需求,提供综合补能服务。

面向未来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精品网”,应着眼于未来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可服务所有车型,超快一体、高用户体验。超充终端和快充终端灵活搭配,实现功率智能动态分配,支持轿车、重卡、公交、物流车等不同车型都能有最好的充电体验。面向所有车型用户提供超/快充服务,枪线轻、噪声低、用户友好。二是设备长寿命高可靠,降低运营成本。由于加油站布局区域广泛,充电设施要具备高可靠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和恶劣的运行环境和场景,如高温潮湿、盐雾、粉尘等环境,能够可靠运行在沿海、高温、高寒、沙尘等场景,做到10年以上寿命。三是支持多种能源接入,光储充一体。通过直流母线架构、直流叠光叠储、效率寻优算法等技术创新,支持光伏、储能等新能源的本地接入和综合调度,提升场站充电效率、提高绿色能源占比。

加速向安全、智能、多元化的综合能源服务转型

在低碳化、数字化变革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供给端及消费端比例正快速提升,提供单一加油服务的加油站,将快速向融合“光伏、储能”,提供“加油、充电、加氢”等服务的多元化、数字化综合站演进。

通过配置大功率市电、光伏、储能等设施,实现储能削峰填谷、光伏余电上网、应急电源、超快充服务等多种新功能及服务,也可融入后服务、零售、共享模式等新业态,提高综合能源服务站运行灵活性,最大限度利用存量土地、电力等社会公共资源。

综合能源服务站具备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衍生的巨大“蓝海”市场正加速形成,是未来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必争高地,当前需与时俱进,加速转型,提升未来市场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