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4年第5期 时间:2024-05-14 16:56
李立理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光储直柔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我国大型加油站企业要通过扬长避短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保障企业合理商业回报的同时,为解决当前我国公共快充行业的痛点和短板、支撑我国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随着我国车辆电动化进程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我国汽柴油消费预计在2026年前后实现达峰后逐步进入下降通道。预计到2035年,我国汽、柴油消费分别相比峰值下降30%、15%以上,上海、深圳等地区的汽柴油消费则会更早进入下降通道,中大型加油站企业的转型可谓势在必行。
进入充换电行业是加油站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但在当前公共充电服务市场已是一片“红海”的局面下,大型加油站能源企业应避免陷入与现有充电运营商的“同质化竞争陷阱”,通过扬长避短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保障企业合理商业回报的同时,为解决当前我国公共快充行业的痛点和短板、支撑我国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
强化“三大特色优势”与“一大后发优势”
一是要强化“网络布局特色优势”。大型能源企业加油站不仅绝对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加油站地理位置和站点规模上也更具优势,单站加油量指标显著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因此,依托现有加油站网络资源,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空间布局合理且交通流量方面占据较明显优势的公共快充网络,这是大型加油站能源企业需要强化的首要特色优势。
二是要强化非油及附属设施的“服务体验特色优势”。现有社会公共快充站大多是依托各类社会停车场建设,大多数充电站都无法同步建设配套超市和洗手间等服务设施,同时绝大多数公共快充站都是采用无人值守方式,其充电服务体验很大程度受制于对应停车场的服务管理水平。从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角度,加油站企业依托成熟的非油及附属设施,通过将充电服务纳入场站整体管理,服务体验有望显著优于社会公共快充站。
三是要强化作为骨干央企的“集团化运作特色优势”。企业进入充电基础设施行业,既需要在微观层面考虑单个场站的经营收益,更需要在宏观层面实现企业经营战略与国家、产业和地方发展战略有效衔接,要能够实现企业经营“一本账”和社会发展“一盘棋”的高效协同。当前我国充电服务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政策环境、市场格局和技术体系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型加油站企业的集团化运作优势为其应对行业发展不确定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是要积极拥抱超级快充技术变革带来的“后发优势”。超级快充技术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变革,未来几年将快速实现商用化导入,将对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带来重要影响,尤其对于加油站进入充电业务有望带来实质利好。首先,从近中期来看,超级快充技术能够更好适配近中期“加油站配建”模式。“加油站配建”模式最能体现加油站企业独特优势,但主要面临停车位资源制约,超级快充通过将单个充电车位服务能力提升至现有水平3~4倍,可有效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其次,从中远期来看,据测算,同样面积的加油站全部改建成超充设施后,其单站服务能力和用户流量可以与现有加油站服务能力基本相当,也将进一步巩固加油站在中长期快充网络的竞争优势。最后,未来几年大量400伏特和750伏特电压平台存量充电设备需要逐步退出市场,也增强了加油站企业的“后发优势”。
做好细化市场划分与战略精准定位
一是建议高度重视高速服务区超/快充布局,将其作为大型加油站企业的最高优先级战略核心业务。由于未来很多现有加油站优质客户会选择在家庭、单位或自有场站充电,城市和乡村区域加油站的客户流失难以避免。相对来说,在跨城长途出行的高速场景补能需求刚性更强,现有燃油车客户转换成电动车后,其高速补能需求有望继续较大程度转移至高速服务区快充站中;未来随着重型货运的电动化转型,可能还有很多原来高速外的柴油货车补能需求也会转移至高速内的服务区中。此外,从盈利能力来看,高速服务区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因此其在充电服务费的议价能力也更强,中长期来看盈利能力也有望是最好的场景。大型加油站企业在高速服务区的布局较充分,同时场站面积和配套设施条件也相对更好,配建超/快充桩及提供优质服务方面的基础更好,应抓住当前战略布局窗口期,加快完成这一战略核心业务布局和加大投资力度。
二是建议构建差异化的城区超/快充竞争策略,打造与加油站油品/非油业务实现高效协同的城市精品超/快充站。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充电站竞争十分激烈,加油站企业进入城市公共充电业务要重点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结合用户对高品质充电服务的需求及加油站企业自身优势,可按照“宁缺毋滥”原则积极探讨不同精品站建设模式和路径,优先推进“油电合建”综合站模式,稳步探索“电非协同”独立大型站模式,积极试点“电进油退”整体转型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是建议积极配合政府布局农村超/快充网络,推动构建面向农村超/快充市场的政府企业合作业务模式。我国大型加油站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围绕农村主要道路和交通枢纽的农村加油站网络布局,且由于农村和乡镇地区用地条件较为宽松,加上近些年农网改造显著提升了电力保障能力,依托农村加油站配建充电设施具有较大潜力和优势。但由于农村地区的公共超/快充设施具有较强的保障属性,在较长时间内设施利用率可能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PPP)等模式来保障投资运营主体的合理收益。因此,建议我国大型加油站企业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支撑国家产业战略角度出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探索将各地农村加油站配建充电项目整体打包PPP项目,形成可持续的农村超/快充网络投资建设模式。
积极推动政府完善配套政策与监管环境
一是建议积极推动制定加油站转型升级规划,并与城乡公共充电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一方面,应推动相关政府部门研究制定城市加油站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规划,明确高速和交通干线服务区加油站、城区加油站、郊区农村加油站的转型目标与路径,及时制修订加油站配、改建充电设施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行政管理要求,并支持上海、深圳等先行地区开展加油站转型升级试点工作。另一方面,应推动有关政府部门组织制定高速等交通干线、城区公共充电及郊区农村公共充电专项规划,明确充电专项规划与加油站转型升级规划的衔接机制。
二是建议推动加大对超充技术升级的支持力度,针对“超充桩专供超充车”提供专项财政补贴。应积极推动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于超充技术体系升级的专项支持力度,对超充桩和普通充电桩建立差异化支持措施,补贴应尽量向超充桩予以倾斜。推动明确“超充桩专供超充车”的专项支持方案,制定阶段性专项运营补贴并明确退坡机制,既要切实发挥超充桩对于超充车辆的保障作用,也要考虑初期超充车辆规模较小难以保障超充桩合理利用率与收益水平的问题。
三是建议推动完善公共超/快充场站运营服务标准要求,建立服务质量分级评价和信息公开机制。建议推动政府完善公共超/快充场站运营服务标准要求,对于场站和充电设施的清洁卫生水平、设备可靠性、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要合理提高标准和要求,明确质量和安全的监督执法流程。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推动政府开展公共超/快充场站的服务质量分级评价,对于同时提供充电/非电一体化协同服务的场站给予更高评级,通过信息公开和宣传引导推动行业持续提升服务品质。
四是建议推动明确农村、高速服务区等区域保障型充电设施的PPP模式与实施流程。建议政府明确农村和高速服务区保障型充电设施的分类标准,制定保障型充电设施的PPP项目申报和管理流程,鼓励企业按照规划要求,打包申报农村和高速区域的保障性充电设施,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兜底机制。应积极研究推动将保障型充电设施的PPP项目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进一步降低保障型充电设施的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