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地质设计是钻井作业的依据,一个设计方案有10多张图表、上百个数据,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找碴儿’,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错误和不妥之处,形成修改意见。”

用心,就能干好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4-05-24 08:33

张 洋 文/图

戴上老花镜,翻开井位评审方案,阅读地质材料,划出重点,精密计算……这是58岁的吴铭东每天要做的井位评审工作。

吴铭东是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塔河开发研究所地质设计组组长。从2009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应用地质、物探、测录井、生产动态及邻井钻探的资料,设计了2336口开发井,以油井为棋子,“妙手”布局4500多平方公里的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打造出一个个高效开发的深层立体空间井网。

14年干好一件事

这里没有钻机的轰鸣声,有的只是数千口钻井资料汇集成的海量数据。

“地质设计是钻井作业的依据,一个设计方案有10多张图表、上百个数据,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找碴儿’,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错误和不妥之处,形成修改意见。”形容起自己的工作内容,吴铭东言简意赅。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塔河油田的主力产油层,每年部署井位在150个左右。油气开发的每个工作流程都精确了完成时间节点。简而言之,就是忙。在这里,所有人都觉得工作强度大。

“由于要调整、变更、优化,我们每年会编制200多个井位的地质设计方案。”塔河开发研究所所长张娟介绍,“这也是熟能生巧的过程。通过查找各种资料,与邻井和相关生产信息对比,我们不断完善,提交出高质高效的设计方案。”

翻开吴铭东的工作记录,龙年春节前夕,他9天里审核了25口井的地质设计。

“连续5天夜里两点,他给我发修改意见。”技术人员阿迪力拿起一本50多页的设计方案,“审核一口井就需要这么多的数据和图表,最快也要3个多小时,遇到复杂情况,两天都不一定审核完。”

每一个数据都是承诺

吴铭东的办公桌上有两沓厚厚的稿纸,一沓是评审记录表,是给地质设计小组成员的,里面记录着他写的修改意见;一沓是给自己看的,上面密密麻麻堆积着数据,这是他一边审核方案一边验算时留下的。

钻井安全作业的第一关,是在复杂的地层中为钻头规划一条安全路线。钻遇地层压力预测是设计方案的重点。钻井作业要根据预测的地层压力,配合相应的钻井液密度,从而保证钻井施工的安全。

“2000多口井,从未发生因为基础数据错误而引起的安全事故,一方面是我们的预测技术有效,另一方面也是大家负责,干好了本职工作。”吴铭东说着团队发挥的作用,却从不提自己。

塔河油田有10多个区块,只要打开设计方案,吴铭东总能说出周边井区的关键数据。同事都说他头脑中配有“导航仪”,能在复杂地层中规划出科学合理的钻井路线。

“设计方案要实现地质目的并获得效益,有问题就得及时修订,决不让错误留给钻井作业。只要用心,就能干好!”吴铭东说。

用心创造美好生活

曾经,吴铭东是足球爱好者。后来,跟腱断裂,他便告别球场,迷上了健步走。

与工作一样,他健步走时也喜欢把控节点,10分钟走一公里。每天午休时,他便在科研园区开始配速走。

“当年在物探队,我们背着设备,每天都在戈壁里走个不停,现在的工作环境太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位,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1988年,吴铭东是第一物探大队144队的仪器操作员,当时大家出工带着“卷席筒”。早上卷起行李随车出发,晚上物探车开到哪里就睡在哪里,遇上雨天,就挨着大车边拉上塑料篷布。

吴铭东参加工作35年,用一个个数据、一张张图表、一份份设计,为塔河油田成为我国首个以海相碳酸盐岩油藏为主、原油产量达到亿吨级的大油气田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塔河油田的建设者,见证了油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还是挺自豪的。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就是想着把自己的活儿干好,也就一路坚持下来了,如今油田越来越好,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吴铭东说。

(责任编辑:刘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