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与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4年第7期 时间:2024-07-12 10:41

image.png

白 玫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型工业化是指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工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实现高效、可持续和智能化发展的过程。新型工业化是应对全球化竞争、资源环境压力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新型工业化是新动能推动、新生产要素发力和新环境约束下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强调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和高效利用资源

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模式,新型工业化强调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和高效利用资源,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工业化是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

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表现为智能制造、柔性生产和协同制造。一是智能制造。利用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为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二是柔性生产。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智能调度,实现生产线的快速调整和转换,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三是协同制造。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数字化连接,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

产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革表现为产业数字化、产业全面升级、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产业融合与新商业模式出现。一是产业数字化。通过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二是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高科技、新能源和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三是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的全程可视化和实时监控;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各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应变能力,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四是产业融合与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不同行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跨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数字平台的兴起推动平台经济的发展,通过连接供需两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催生共享经济、网络零售等新型商业模式。

2.新型工业化是能源低碳转型与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过程。

新型工业化通过能源低碳转型与工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

第一,能源低碳转型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之一。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氢能,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化。技术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和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第二,工业绿色转型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模式已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工业生产向绿色化方向转变。例如,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通过实施余热回收、废水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工艺,显著降低了环境负荷。

第三,数字技术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大的支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能源管理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了实时监控、智能调度和优化管理。例如,智能电网通过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实现了电力需求侧的动态调节和供需平衡,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稳定性。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系统则使工厂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节能和环保。

第四,政策支持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能源和环境政策,如碳排放交易、可再生能源补贴和绿色信贷,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绿色投资。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等框架,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合作。

3.新型工业化是生产制造的全球化与本地化平衡发展的过程。

新型工业化是生产制造全球化与本地化平衡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全球供应链和本地化生产的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的提升。

第一,在全球化方面,全球供应链的延展和优化,使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实现成本和质量的双重优势。全球市场的扩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销售空间和发展机会,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第二,在本地化需求方面,本地化生产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本地市场需求,提供更符合当地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本地化生产,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降低运输成本和环境影响。

第三,数字技术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使得全球供应链和本地生产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成为可能,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响应速度。人工智能使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既能满足全球化生产的高标准,又能灵活应对本地化生产的具体需求。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安全、透明和高效的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平台,支持全球与本地的协调运作。

4.新型工业化与制造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对于制造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推动作用。第一,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新型工业化通过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了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推动了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这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第三,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新型工业化现状、特征与问题

1.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政策文件,为我国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明确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强调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领域,我国在高铁、5G、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等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我国的高铁网络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铁系统之一;在5G技术方面,我国企业如华为和中兴通讯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我国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是“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在绿色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能源装备制造国、最大的绿色电力市场、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

从全球来看,主要制造业国家正在运用实时监控、互联设备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数字技术,推动工业4.0。尽管这些技术尚未全面普及,但发展潜力巨大。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升级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2.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我国新型工业化是新动能推动、新生产要素发力和新环境约束下的工业化。一是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赋能工业领域,成为新型工业化中提升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二是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数据、管理、技术和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不仅改变了投入结构,还显著提高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提升了生产价值和产业竞争力。三是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脱碳化作为技术和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双碳”目标约束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是低碳。

我国新型工业化是面临美西方国家“脱钩断链”和“去风险化”等地缘经济挑战下的工业化。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存在显著差异。我国产业规模更大,覆盖范围广泛,形成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产业结构。我国拥有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强,能够有效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的挑战。而美国、德国、日本的工业部门各有侧重,产业体系较为分散,特别是制造业部分环节外包比例高,部分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依赖进口。虽然高端制造和核心技术领先,但整体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配套能力不如我国。

我国新型工业化是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尖端技术领域形成正面竞争的工业化。我国的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它不仅仅是追赶欧美发达国家,而是通过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与这些国家形成正面竞争。欧美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通过长期战略规划、国际标准与专利控制以及国际合作与技术封锁等多方面的策略,牢牢把握了尖端技术的控制权和主动权。例如,美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出口管制和技术禁运,维护其在尖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始终把尖端技术的研发和掌控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期的科技规划和大规模的科研投资,拥有全球最强大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确保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竞争对手实施技术封锁。

在存在技术差距的高科技领域,我国面临核心技术和设备禁运、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封锁、技术合作与人才流动限制的挑战;在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领域,受到欧美打压。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发展共享,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多边贸易体系,推动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产业和市场合作。

欧美工业化的全球化经验丰富,跨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欧美国家通过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在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

3.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技术瓶颈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如光刻机、精密仪器)和关键零部件(如商用大飞机发动机等)方面,还依赖进口,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主要问题是研发投入结构不合理,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较低,这导致我国在一些核心基础科学领域的原创性成果较少,难以支撑长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过程不畅,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平台,导致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第二,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仍面临重大挑战。

第三,传统工业生产集中于本地,全球化生产布局不足。我国的传统工业生产在过去几十年中高度集中于本地,特别是在煤炭和钢铁等重工业领域。尽管这种集中化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image.png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面推进水上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图为施工现场。  何继强/摄

全球化生产布局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全球化生产布局的经验不足,许多企业在制定全球化生产布局战略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长远的视角,容易受到短期利益驱动,忽视全球市场的复杂性和风险。全球化生产布局要求企业具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应对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波动,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经验不足。二是政府在支持企业全球化经营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存在不足。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提供的咨询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企业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创新驱动。通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瓶颈。积极应对国际技术封锁和竞争,分散创新与集中力量创新并举。通过分散创新,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通过集中力量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加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长期、系统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创性成果产出。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大对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发展。一要推广智能化生产技术,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高效化,减少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二要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节能设备和绿色制造工艺,推广高效电机、低碳材料和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减少碳排放。三要制定和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实施绿色制造认证和评估制度,推动企业按照绿色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推动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工业生态园区。四要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鼓励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建立供应链绿色管理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第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这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第五,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合作,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多边合作机制,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与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国际产业与科技合作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和竞争,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 责任编辑:王一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