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六个着力点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4年第11期 时间:2024-11-11 10:52

肖劲松

筑牢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根基,继续巩固产业门类全、产业链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保持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避免经济“脱实向虚”

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智能化,强调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智改数转网联,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绿色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应用绿色能源、绿色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等措施,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三是高端化,注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四是融合化,强调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协作关系,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全面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筑牢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根基,继续巩固产业门类全、产业链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保持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形成竞争新优势。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前瞻布局商业航天、量子技术、新材料等未来产业,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培育产业生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巩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二是建立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机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建设高质量制造业标准体系,强化产业标准系统化、国际化布局,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事关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找准卡点、断点、堵点等薄弱环节,着力锻长补短,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备份,完善产业安全发展环境。

四是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丰富产品种类,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积极稳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

五是全面提升大中小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六是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加强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面领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健全产业治理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产业竞争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兴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

( 责任编辑:孙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