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特朗普2.0”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的预期分析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4年第12期 时间:2024-12-06 11:12

王鹏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在其第二任期内,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利好与利空双重影响,而某些领域的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放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国家和企业需要在政策应对和风险管理方面保持高度敏感。

特朗普再次赢得美国大选,将于2025年重新入主白宫。与此同时,美国共和党在参众两院中也占据多数,这带给特朗普在未来两年内极大的政策实施空间,意味着其“美国优先”的内政外交理念将全面渗透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实践中。从全球角度来看,美国新政府的政策将在短期内带来一些积极的经济刺激,但更可能造成地缘政治格局的动荡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在政治领域,可能加剧中美关系的对抗性,重新定义美俄、美欧等主要大国间的互动规则,进一步削弱全球多边主义,使国际社会在应对共同挑战时更加分散。在经济领域,可能通过能源和传统制造业提振带来短期增长,也可能因贸易保护主义和监管松动增加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此外,其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带来长期挑战。

特朗普团队的内政外交施政方针

特朗普团队的内政和外交方针很可能一如既往地充满争议性,而贯穿始终的特征仍是“美国优先”策略。无论是针对美国国内的经济改革、移民政策,还是在国际事务中的盟友关系调整,特朗普政府旨在通过一种高压和务实相结合的方式,重新塑造美国的国内秩序和全球地位。

首先,在美国内政层面,特朗普在第二任期的首要议程就是大幅改革联邦政府运行机制。这一改革基于其长期批评“深层政府”的立场,主张通过缩减机构规模和裁撤官僚体系,提升联邦政府的工作效率。具体措施包括裁减行政部门的非必要岗位、重新定义各联邦机构的核心职能,以及推动电子化、自动化办公。

为实现上述目标,特朗普政府一大引人注意的措施是计划委任特斯拉和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成立“效率部”。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一部门的设立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联邦治理模式,涉及领域包括政府的能源使用、交通系统优化,以及科技监管创新。此举既体现了特朗普对“科技驱动治理”的偏好,也将为其政治盟友—硅谷大亨带来政策红利。

其次,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方针延续“减税”“去监管”的思路,进一步推动企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他在竞选期间承诺延长并深化第一任期的减税法案,同时提出了大规模基建计划,试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此外,特朗普政府可能在环保政策上继续放松管制,以吸引能源密集型产业回流美国。

最后,在外交领域,特朗普将延续其“交易型外交”的基本逻辑。其外交政策的目标是重塑美国在多边机构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通过双边谈判获得更有利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在具体表现上,他可能对北约盟友提出更高的防务费用分摊要求,并试图通过极限施压和经济制裁迫使对手国家改变政策。此外,“对华脱钩”亦将成为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球政治格局影响的预期分析

作为一位惯于打破传统规则且风格鲜明的政治领导人,特朗普上台后,其新政府的政策将直接或间接改变美国与其他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全球治理的未来走向。

在最重要的大国关系层面,特朗普的再度上台可能使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更具对抗性的阶段,并加速、加剧“脱钩”。他极有可能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封锁力度,同时在涉及主权敏感问题上采取更高压政策。特朗普政府的目标并非仅仅限制中国的崛起,更是通过制造战略不确定性迫使中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让步。

而在对俄关系方面,美国新政府的特征可能表现为务实合作与矛盾共存。特朗普个人一向主张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但在参众两院鹰派(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的人士、团体或势力)议员的影响下,其政策可能呈现矛盾态势。一方面,他可能与俄罗斯达成新的战略武器控制协议;另一方面,他也可能通过对乌克兰的支持来平衡对俄关系中的妥协成分,从而使其方案获得通过。

在美欧关系方面,跨大西洋友谊恐将遭遇空前严峻的压力测试。这是因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将对欧洲盟友构成持续压力。他将继续要求欧盟国家增加北约军费,同时在贸易领域发起更多制裁或谈判。尽管美欧在价值观上有共通之处,但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倾向可能进一步削弱跨大西洋联盟的稳固性。

特朗普的上台意味着多边主义的进一步削弱。其外交政策倾向于通过双边机制达成协议,而非依赖传统的多边机构。无论是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还是削减联合国会费,都表明特朗普政府对多边治理模式的根本怀疑态度。这种转向可能导致全球治理结构陷入权力分散的状态,并削弱国际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能力。

对全球经济影响的预期分析

特朗普的政策主张在经济领域一向以大胆和分裂著称—对某些领域、行业极为利好,同时又将使另外一些产业陷入寒冬。在其第二任期内,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利好与利空双重影响,而某些领域的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放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一)利好面:传统能源产业受益

特朗普的胜选对传统能源产业无疑是一大利好。他在第一任期内放松了环保监管,并推动能源生产的“美国优先”政策。在第二任期内,这种政策可能进一步激励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增长,尤其是在得克萨斯和阿拉斯加等能源州。此外,特朗普可能通过税收优惠和关税壁垒扶持本土制造业,试图重振“铁锈地带”的经济。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可能给某些盟友带来经济上的机会,比如一些亚洲国家可能受益于双边贸易协议的重新谈判,尤其是在高科技和军事装备出口方面获益。

此外,特朗普的“减税和去监管”政策倾向于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这可能在短期内提振美国和全球股市,尤其是科技、金融和能源领域的公司股票。

(二)利空面:贸易保护主义得势,新兴市场经济体承压

首先,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倾向可能使新兴市场经济体承压。例如,通过提高关税和限制技术转让,特朗普的政策可能进一步压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份额。此外,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如东南亚经济体,可能因中美“脱钩”政策而受到波及。

其次,特朗普大概率将撤销或削减对可再生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支持,这不仅会限制美国国内的绿色经济发展,还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削弱对气候变化的整体响应能力。

再次,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和可能的新贸易制裁将对欧洲经济造成直接压力。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不仅与美国在贸易领域存在竞争,而且在数字经济税等问题上与特朗普政府存在深刻分歧。

(三)不确定性:中美经贸关系、全球贸易体系与全球资本市场

特朗普连任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全球经济的重大风险来源。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不可预测性上,还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全球经济秩序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首当其冲的是贸易冲突的潜在升级。特朗普的外交和经济政策以“交易型”和“美国优先”为核心特征。这种思维模式在其第一任期内已多次导致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例如,中美贸易摩擦便是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最显著的国际经济冲突之一。从2018年开始,美国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则对价值11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采取反制措施。这场冲突不仅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而且削弱了企业对未来贸易环境的预期。如果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延续甚至加剧对中国的施压,则全球经济可能再次面临严重冲击。

此外,特朗普上台可能会使美欧贸易关系再度紧张。特朗普曾在第一任期内对欧洲汽车进口威胁加征关税,理由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尽管双方最终没有爆发全面的贸易战,但这一潜在冲突随时可能因其再次上台而重新激化。例如,美国可能针对欧洲的数字服务税和农业补贴问题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进而影响跨大西洋贸易流量。

特朗普政府的不确定性政策不仅影响全球贸易,而且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信心产生深远影响。在其第一任期内,美国的减税政策和放松监管措施为企业带来短期利好,但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可能加剧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

首先,倾向于通过大幅削减企业税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可能影响美元信用。2017年的《减税与就业法案》将公司税率从35%降至21%,直接推动了美国股市的大幅上涨。然而,分析显示,这种减税政策也导致了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的迅速扩大: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美国联邦赤字在2020年达到创纪录的3.1万亿美元。如果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进一步延长或加剧减税政策,财政赤字问题可能进一步恶化,最终威胁到美元的国际信用地位。

其次,“去全球化”政策可能削弱全球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例如,美国在贸易冲突期间要求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回本土,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意味着此类措施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可能造成短期内的供需失衡。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数据,全球供应链的重新配置可能导致多达16%的全球贸易流量受到冲击,造成每年2.9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企业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风险感到担忧,但特朗普要求企业将制造环节转回美国的政策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问题。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约54%的美国企业认为,去全球化政策增加了其运营成本。

再次,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例如,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2019年的中美贸易谈判期间全球股市经历多轮下跌,因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道琼斯指数在一天内下跌超过600点;特朗普通过推特宣布政策变动的频率,使得投资者对政策前景无法准确预判。在第二任期,其仍可能通过类似的“推特治国”方式继续影响市场情绪。

综上所述,特朗普再次上台可能进一步强化政策制定中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使得中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而且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构成长期挑战。从贸易冲突到投资环境波动,这些复杂因素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运行逻辑。在此背景下,国家和企业需要在政策应对和风险管理方面保持高度敏感,尽可能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更大的缓冲空间。

( 责任编辑:宋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