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1期 时间:2025-01-17 16:00
江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导读:中国式现代化说到底就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国资国企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除了第一部分总论之外,第二部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条就论述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容。中国式现代化说到底就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国资国企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作用。国资国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独特优势,这个独特优势是公有制自身的优势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的优势决定的。
国有企业能更好建立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从政治经济学上看,西方国家经济周期和危机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所导致的,资本片面追求增殖导致生产目的偏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壮大国有经济,本身就是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手段,国有企业不单纯追求利润,而是有能力和动力在长远性、基础性、公共性、战略性领域增加投资,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攻克经济科技制高点,加强产业整合协作,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弥补当前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缺陷,能更好地建立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我国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不同,就在于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一大批举足轻重的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发展壮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同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将生产的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也是国有企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国有企业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能为解决市场失灵提供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国有企业超大规模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完善和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国有企业是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有利于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有经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体制机制优势,国有企业在全国范围建成纵横成网、布局均衡、节点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增强了经济社会运行的韧性和稳定性,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国有经济首先集中在基础产业和有先导性的战略性产业,有利于把更多资源集中到那些带动力强、外溢性强但短期投入大的项目,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长远和整体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产能和技术的新陈代谢,涉及到产权、专利、原料、技术、员工等一系列资源的调整和出清,在产权多元化的情况下,有很大的“交易成本”,而国有企业就能在目标一致、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布局和产能的整合与转换。
国资国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资国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来实现的。
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企是一种以公共目标为导向的生产系统,能够跳出单个企业得失,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提供创新产品。国企能够摆脱成本损益法的限制,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长期规划,不断将资源投入到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中,积极从事具有规模经济和正外部效应的前沿创新活动。我国科技创新在创新战略上,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在创新路径上,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在创新政策上,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要提高国有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造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分类施策分类考核,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在产业控制方面,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参与者、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经济稳定和风险防控的守护者。多年来,国有企业在产业控制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在执行国家战略、控制关键领域、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增强全球影响力、稳定经济环境和有效防控风险等方面积极担当。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控制方面的作用,要提高政策影响力和渠道控制力;促进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全球品牌,优化品牌控制力和渠道控制力;加强风险管理,保障经济稳定,强化资本控制力。
在安全支撑方面,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国有企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关键时刻发挥好兜底托底作用。国有企业是政治安全的基石;国有企业能够有效约束资本,有效避免全球化下资本扩张的负面效应,抗衡跨国资本的垄断与扩张;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危难时的最可靠依托,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保障社会安全方面承担兜底作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保障人口安全的重要力量;公有制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维护金融安全的保障;国有企业是在全球大变局下维护民族经济独立自主的压舱石。
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具体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新思想新部署。
“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这就是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之后逐步解决“九龙治水”问题、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国资国企管理的战略性,通过有关管理部门的战略协同,体现国有经济承担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让国资国企真正成为执行产业政策、体现宏观发展导向的主体。
《决定》关于“三个集中”的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明确指出了未来国有资本发展的重点方向。近年来,我国投资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过剩、产能过剩的同时,在公共性、基础性、战略性部门,由于投资规模大、短期收益低、收益周期长、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等原因,企业对这些部门投资的能力和动力不足。甚至一段时间以来,受“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路和新自由主义宣传的影响,主动放弃了一些具有重大战略性和带动能力的投资项目。国有经济“三个集中”,就能够突破投资瓶颈、延长产业链、营造新的产业生态,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拓展空间,带动广大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给国有企业赋予了新的重要职责,就是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源头,我国有14亿人口,人口、资源、环境和文化的约束不同于西方。即使我们突破了所有的“卡脖子”领域,现有西方的全部技术储备依然无法全部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必须走自己的路,开辟新的科技进步路径,爬新的更高的“科技树”,这就对原始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使命。
“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这是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重要地位建设的配套制度。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资国企规模有限,国企的主要作用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拾遗补缺”兜底线,以及获得一部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对这些国家来说,政府只是“账房先生”,不需要对国企进行战略性使命的考核评价。我国的国有企业要履行战略性使命,就不能只看短期收益和利润,更要建立战略使命的评价制度,特别是鼓励企业投入符合未来方向的、收益周期长、风险大的领域和公共性领域。
“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这既否定了过去一度流行的将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自然垄断行业私有化的主张,吸取了一些国家铁路私有化、拆分路网、电力私有化的失败教训,也给社会资本参与国资国企改革提供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