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的努力方向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1期 时间:2025-01-17 16:00

梁亚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导读:能源化工行业的改革必须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释放制度红利,满足未来30年能源化工行业对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业态的需求。

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状态,且对外依存度较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能源安全指明了方向。

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是应对我国能源安全现状的必然要求

保证能源安全不仅需要考虑能源的可获得性,而且还要考虑能源价格的经济性和供给的持续稳定性。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能源消费强度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进口量则稳居世界第一位。在天然气领域,2023年对外依存度已高达42.2%,其中在液化天然气进口方面再次超过日本成为最大进口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对各类能源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

我国能源供给易受地缘政治影响。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目前我国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上,也就是国内油气资源能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能源的资源禀赋差异,我国能源安全必须放到全球舞台的视野进行审视和维护。一方面,能源供给和价格深受国际能源市场变动影响。以石油为例,目前在我国进口石油中一半多来自中东,约1/4来自非洲,约15%来自亚太地区,其余来自世界其他地区。来源虽然多元化,但仍集中在北非、中东和亚太地区等少数地缘政治不稳定区域。此外,进口通道集中度高,有70%~80%的进口石油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极易受到地缘政治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油气出口不断收紧制裁枷锁,不但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的供应量和价格,而且给继续购买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国家带来金融制裁风险。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模式仍不尽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过大,环保压力较大。新时代以来,我国积极加大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已经超过煤电,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32.5%,创世界纪录。2023年,中国生产了全球85%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球太阳能发电量的64%。同年,中国风力发电的全球比例也高达50%,风电产业的叶片产能占全球市场的64%,齿轮箱产能占80%,发电机产能占73%,固定式基础产能占76%。在水电方面,我国发电量占全球30.8%,超过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印度的总和。此外,中国核电仅次于美国、法国,居世界第三。美国能源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统计评论》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增幅超越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意味着中国能源的碳强度正下降,但统计也显示中国2023年消耗的污染性燃料首次超过欧洲和北美的总和。由于水力、风能及太阳能受到气候的影响而发生波动,中国实际使用的电力总量仍然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占63.67%,来自清洁新能源的只占36.33%。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例有待继续提升。

在巨大的能源需求和碳减排压力下,我国必须进行能源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好地释放体制机制红利,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能源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努力方向

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对能源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的具体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明确强调我国实现能源安全战略的途径: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过多年努力,尽管我国在能源安全领域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改革的任务尚未完全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能源市场体制机制的改革要求,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来实现国家能源安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首先体现在充分发挥市场的无形之手。《决定》提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等。另一方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需要有效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针对“双碳”目标,《决定》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并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分明确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只有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才能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只有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才能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真正做到“放得活”又“管得住”,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深化能源化工行业的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履行战略使命

能源化工行业覆盖生产、生活诸多领域,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这意味着,能源化工行业的国有企业必须积极推进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完成战略使命。

第一,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必须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鲜明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的低碳、零碳、负碳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遇。能源化工行业的改革必须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释放制度红利,满足未来30年能源化工行业对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业态的需求。

第二,要建立新型能源消费观念,降低企业和社会运营成本。我国资源相对短缺、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增效工作。作为企业,要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在节能增效方面,能源化工企业责无旁贷,必须围绕提升产品质量、保护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等领域,持续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尽快走上低消耗、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之路。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助力推动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推动企业能源储备工作。作为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能源化工行业深受地缘政治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年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提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储备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储备”。2016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要求企业有义务存储的原油或成品油库存量。能源化工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应将加大战略资源储备作为履行国家战略使命来推进。

第四,改革现有能源贸易制度,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国际贸易的限制,在历史上曾经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越来越不适应高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放松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贸易限制,构建多层级、多领域、广泛的能源贸易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能源安全,真正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 责任编辑:孙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