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1期 时间:2025-01-17 16:00
王一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导读: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履行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责任使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强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创新,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深度融合,重塑创新生态,催生产业变革,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众多产业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对国有企业而言,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加快转变传统增长模式,才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突破。
全球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为确保在关键战略科技领域的绝对竞争优势,美国砌筑“小院高墙”,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划定边界,更严密更大力度地对华搞“脱钩断链”。国有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中坚力量,应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中坚力量作用。
我国高质量发展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2022年以来,中央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连续突破万亿元,约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三分之一,拥有科技人才174万人,国内研发机构5000余个,国家级研发平台400余个,国资央企围绕“卡脖子”技术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力维护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同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仍存在短板弱项,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成果偏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迫切要求把创新放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对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作出新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履行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责任使命。
第一,支持国有企业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原创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
第二,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提升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占比,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从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变。
第三,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第五,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第六,优化企业创新生态。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
首先,在创新模式上要从跟随型转向引领型。国有企业有条件有能力在部分既有较好技术基础、又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领域实现超越,构建局部领先优势,才能形成非对称反制,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其次,在创新路径上要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我国承载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芯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中间品是短板,进口依存度较高。中间品的科技含量高,产品迭代快,产业生态复杂,隐含更多的隐性知识,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创新难度比终端产品更大更复杂。要发挥国有企业的龙头带领作用,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生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推动中间品创新取得新突破。
再者,在创新政策上要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国有企业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研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