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欧佩克+”减产政策对油价抬升效果减弱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2期 时间:2025-02-17 16:14

王振华 卫永刚 王峰 杨慧

由于2020年全球经历疫情冲击,原油需求降至2011年以来最低点,为支撑油价回升,欧佩克组织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部分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建立“欧佩克+”协商机制,自2020年4月起持续实施减产行动;经过强制减产阶段至两轮自愿减产,越来越显示出更大的灵活性

受全球石油需求增速下降和面临达峰及非“欧佩克+”国家增产等因素影响,“欧佩克+”减产政策效果有限,难以改变油价未能持续稳定在中高位进而波动下行的基本走势

为应对非“欧佩克+”国家的市场竞争,“欧佩克+”如果下一步放宽限产,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随着“欧佩克+”放宽限产政策有序推进,供大于求的市场预期推动油价中枢温和下降至60~70美元/桶;二是“欧佩克+”放宽限产政策失控,油价中枢降至60美元/桶以下

自2020年以来,“欧佩克+”实施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原油减产行动,对国际石油市场实现供需平衡、油价保持中高位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和石油需求增速的下降,减产政策对油价的抬升效果逐渐减弱。

2024年9月以来,在石油需求增速下降的预期下,“欧佩克+”提出了放松减产限制、实行逐步增产的主张,一度引发布伦特油价急跌至70美元/桶以下并出现震荡。2024年12月召开的“欧佩克+”会议决定延长减产政策,旨在缓解市场供需失衡。在全球石油市场面临供应过剩压力的背景下,“欧佩克+”减产政策效果有限,难以改变油价未能持续稳定在中高位进而波动下行的基本走势。

“欧佩克+”减产政策效果分析

第一阶段减产自2020年4月至2022年8月。初期减产协议(2020年5月~6月)以2018年10月产量为基数减产970万桶/日。后期“欧佩克+”对减产规模先后进行每日800万桶、720万桶、650万桶、580万桶回撤调整。这一阶段减产行动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减产行动,主要目标是迅速减少市场供应,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需求下滑。由于所有“欧佩克+”成员国均参与,且减产行动具有强制性,推动了布伦特油价从2020年不到50美元/桶的超低水平回升至2022年99美元/桶。

第二阶段减产自2022年10月至今。减产协议期为2022年10月到2026年12月,以“欧佩克+”成员国2020年8月产量为基准提出总产量配额上限下调200万桶/日的方案。在第二阶段减产行动推进过程中,以沙特为首的部分产油国达成了两轮自愿减产协议。其中,第一轮自愿减产由沙特等9个产油国参与,自2023年4月到2026年12月减产规模约166万桶/日;第二轮自愿减产由沙特等8个产油国参与,从2023年11月到2026年12月减产规模约220万桶/日,自愿减产回撤计划自2025年4月开始,随后逐月增加。第二阶段减产规模明显低于第一阶段,旨在逐步调整市场供需平衡,防止油价过度波动,显示出更大的灵活性。然而在2024年需求下降情形下,“欧佩克+”部分成员国希望稳定石油市场占有率,增产意愿较强,导致未能严格遵守减产计划,削弱了政策的有效性。

国际油价下行主要因素分析

全球石油需求面临达峰和需求增速下降是油价下行的主导因素。2020年,全球经历了疫情冲击,导致原油需求暂时下降至2011年以来的最低点。为支撑油价回升,欧佩克组织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部分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建立“‘欧佩克+’”协商机制,自2020年4月起持续实施减产行动。

但是近年来,全年能源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增速逐步下降。一些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出石油需求达峰日益临近。2024年7月发布的《bp能源展望》预计,石油需求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约为1.02亿桶/日。国际能源署的《2024年世界能源展望》预计,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石油需求达峰意味着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空间正在逐渐缩小,未来需求增长将趋于平缓甚至可能出现下降。自2024年1月以来,国际能源署已连续多次下调对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期,最新的预测数据将2025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较上年增长量预期下调至99万桶,约占原先预测值的一半。最新的2025年日均石油需求预计约为1.038亿桶,显示出石油市场需求持续疲软。

非“欧佩克+”国家增产迅速加剧全球石油市场竞争是油价下行的导火索。2010年以来,美国在页岩油革命的推动下,“立体开发+超级井工厂”等先进开发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实现了原油产量的快速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4年美国作为世界最大产油国,日石油产量增长量将超过60万桶,2025年根据特朗普竞选政策承诺,美国政府会实施更宽松的化石能源政策,进一步推动美国石油产量快速攀升,加大世界石油市场多元化供应。从其他非“欧佩克+”国家来看,巴西和加拿大油田开发也取得重要进展,2025年日供应增长将超过30万桶。非“欧佩克+”国家的增产将增加全球石油市场的供应量,2025年全球日产量将达到约1.05亿桶。这将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失衡,对油价构成下行压力。

“欧佩克+”放宽限产政策的影响分析

为应对非欧佩克国家的市场竞争,“欧佩克+”如果下一步放宽限产,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可能有两种情形。

一是“欧佩克+”放宽限产政策有序推进,供大于求的市场预期推动油价中枢温和下降至60美元/桶~70美元/桶。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是以“欧佩克+”大规模限产为条件的。根据欧佩克公布的放宽第二轮自愿减产协议的计划,2025年“欧佩克+”回撤的限产规模占到目前的60%左右,将使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近年来,在“欧佩克+”持续限产的条件下,国际石油市场整体保持供需平衡的状态,但市场格局并不稳定。因此,如果“欧佩克+”放宽限产政策得到其他成员国有序实施,预计国际油价将出现温和下降的情景模式。考虑到国际市场供需格局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和能源转型的因素,该情景是最有可能出现的。

二是“欧佩克+”放宽限产政策失控,油价中枢降至60美元/桶以下。始于2020年的“欧佩克+”减产行动已持续了四年多时间,对产油国的财政收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第二阶段限产协议执行过程中,部分产油国就存在执行减产计划不到位的情形。放宽限产政策的背后,是产油国对石油市场供需关系的重新评估和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在产量政策转向减产回撤叠加石油市场需求疲软的条件下,有可能出现个别“欧佩克+”成员国基于自身利益扩大产能导致自愿减产协议失效,届时2025年“欧佩克+”的限产规模全部回撤,从而加速油价下跌。该情景考虑了“欧佩克+”政策的不确定性,不一定是最可能出现的,但其低油价风险不容忽视。

以上分析表明,“欧佩克+”产量政策转向将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有可能转变“十四五”以来国际油价中高位运行的态势,推动油价进入中低位运行阶段,甚至阶段性降至50美元/桶以下。尽管俄乌冲突和中东危机在局部时段存在冲突激化推高油价的可能性,但从中长期看难以改变供大于求格局下的市场基本走势。

为此,建议石油企业密切关注国际石油市场动态和地缘政治事件的发展,立足中低油价,开展2025年及“十五五”经营谋划,以不靠油价靠作为的有力举措和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面对国际石油市场研究的复杂性,建议石油企业加强数智化技术在石油市场综合分析预测中的应用,在AI与大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构建量化分析模型,提高油价预测的准确性。

第一作者系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经济开发研究院院长

( 责任编辑:孙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