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把根留住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3-06 08:02

苏成武

王科长在离岗前,给我留下了几十张建厂初期的老照片,叮嘱我保存好。丢了,就再也没有了。

其中一张照片是几个年轻人的合影,背景是挖土石方的建设工地。照片上,一个穿着背心的年轻人,一手叉腰,一手搂着伙伴的肩膀,看着非常神气。尽管他的身体略显单薄,但脸上的笑容却是最灿烂的。其他四人,有的坐在土堆上,有的手里还攥着铁锨、镐头之类的挖掘工具。除了他们开心的笑脸,看得出那天的阳光也很灿烂。

那是1986年春夏之交的太阳——她让那些奋战在齐鲁乙烯建设工地上的小伙子感到温暖。同时,还夹杂着无以言表的兴奋。

那时,在他们眼里,齐鲁石化厂区周边的山林和银塔一样壮美;那连片的泛着银光的装置球罐,更是散发出朝阳工业特有的浑厚气息。他们是幸运儿,或是社会招工,或是毕业分配,纷纷从各自的家乡来到这里,成为这座新兴石化城的年轻主人。

后来,因为撰写建厂初期故事的需要,我曾找到照片中的几个主人公,了解当年的情况。

“是时代选择了我们,而我们,也无愧于那个时代的选择……”照片上那个叉着腰的小伙子,叫石怀发,如今已经退休。那天,他对我说这话时,眼神里依旧流露着自豪和坚毅。

他指着照片上的同伴,一一介绍:最帅气的这个是张明文,现在是汽机车间的工会主席;这是孙涛,我们的老大哥……

30年过去了,每个人的足迹,早已印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张褪色的照片,却让他们不泯的青春岁月,依稀泛着粼粼波光。

“千言万语联系工作、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千辛万苦完成任务。”石怀发说,“热电厂‘三千精神’即始于那个年代,始于当年热电人啃下的一块块硬骨头。”

1986年5月,热电厂团委接到一项关键工程任务——敷设乙烯西变电站至湖田配水站的六千伏线路。这条线路全长3300米,施工难度极大,沿途需穿越6条公路、4条排洪沟,还要避开复杂的地下管道设施。电缆能否按期完工,关系到烯烃厂6月30日开工锅炉点火的安全供电问题。

从接到任务算起,距离投运时间只剩40余天。虽说是突击任务,但也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半点儿不敢马虎。每天收工后,电缆沟的深度和宽度都要用米尺测量验收,差一点儿都不行,再加上天气逐渐炎热起来,这给正点完工带来很大压力。石怀发说:“我们青年突击队那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没有一个孬种……开工头一天,细皮嫩肉的张明文就磨起了一手血泡。收工后,牙一咬,眼一闭,用针一扎,把血水顺手往衣服上一抹,第二天继续干。”等到工程结束,每个人的手上都磨起了厚厚的老茧。

石怀发当时是汽机车间团支部委员,除了带头干活儿,还要随时关注队员们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为大家鼓劲、解忧。青年突击队借鉴当时农村“包产到户”的做法,23名突击队员每人承包一段。太阳落到地里,大伙儿就用最原始的工具——镐头刨、铁锨挖,一尺一尺往前推进。在穿越公路的地方,为了不影响道路交通,突击队又组织人员挑灯夜战。由于施工点比较偏僻,天又闷热,很多队员就只穿条裤子挥锨舞镐,汗水顺着他们的脊梁流下来,被灯光一照,红黑透亮。

“现在想想,当时穿成那样干活儿,很容易被砸伤或者划破皮肤,挺危险的,应该严格劳保穿戴……”石怀发指着照片上挽起的裤腿摇了摇头。

当年,从西变电站到湖田那段全是土路,遇到刮大风,尘土飞扬,嘴里灌进去沙土,被灰尘眯了眼睛,都是常事。

到吃午饭的时候,厂里用“嘎斯车”送来一大笸箩蒸包,外加两保温桶开水,一摞碗……大伙儿三个一堆,五个一团,凑在一起吃得喷香。有一回,身材瘦小的孙涛一口气吃了7个大包子,虽是餐风饮露,大家却感觉无比幸福快乐。出力多,吃得也多,工作劲头儿十足。

合同科有个叫田春燕的女工,当时也跟他们在一起劳动。白天和男同志干同样的活儿,晚上回去,还要再加班处理预算业务,第二天照样精神十足地挖土方、拉电缆。那个工程,27天就干完了,不但保证了烯烃厂开工锅炉点火的安全供电,还节省了34万元施工费。这些钱,在那个年代是一笔巨款。

工程结束后,乙烯指挥部团委对各支青年突击队进行表彰。颁发给热电青年突击队一面“奋力拼搏保送电,义务突击作贡献”的锦旗,突击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1987年,石怀发他们干的那项工程,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突击工程”。

石怀发告诉我,他是1985年7月入厂,在建厂初期,参加过很多次这样的青年突击队。看到这张老照片,有好几天了,他的心情都无法平静。往事如烟,一件件重又浮现眼前。

照片中的另一个小伙儿是张明文,我向他打听当年这项工程的一些情况时,他想了挺长时间,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说一些细节真忘了。建厂初期,这类突击劳动很多,隔三岔五就要参加。那会儿的年轻人思想单纯、干劲儿也足,来了命令,争着抢着往前冲:不论啥活儿,干就完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去年,建厂初期的那些老装置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全部关停。厂子西边的工地上,新的锅炉和汽轮机正日夜建设。假以时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电厂,将矗立于齐鲁大地。

与老照片有所不同,场地上,挖掘机替代了镐头,小推车换成了载重卡车,大吊车取代了卷扬机。唯一不变的,是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创业激情和只争朝夕的劲头,这是我们石化人的根与魂。

(作者来自齐鲁石化)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