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3-21 13:45
●特约撰稿人 顾家瑞
美国3月4日生效的关税政策正在重塑北美能源版图,针对加拿大能源产品征收10%关税、墨西哥原油征收25%关税的举措,不仅引发两国激烈反应,而且让深度嵌入区域供应链的美国炼油产业出现“阵痛”。这场关税博弈的蝴蝶效应,正从休斯敦的炼厂蔓延至全美加油站,甚至波及全球能源市场。
加拿大原油:27%进口量恐难逃“关税劫”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加拿大每日向美国输送440万桶原油,相当于美国炼油系统总需求的27%。加拿大重质含硫原油是美国中西部炼油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他们为此投入了几十亿美元改造设备,专门处理这种高硫、高黏度的原油。
马拉松石油公司发言人表示:“每桶多交10美元关税,直接吞噬了5%的利润。”行业分析师指出,虽然加拿大原油9成仍会流入美国,但炼油商将被迫做出抉择:要么转嫁成本推动汽油价格上涨,要么寻找替代原油来源并承受更高的物流与加工费用,要么削减产能等待市场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加勒比海管道的扩建计划突然停滞,标志着部分企业已开始布局应急预案。该管道原设计将加拿大原油绕道东海岸供应纽约炼厂,但10%的关税使其经济性存疑。纽约一家炼油企业高管透露:“我们正在评估从挪威进口北海原油的可能性,运输成本每桶将增加4~5美元。”
墨西哥原油:25%关税或致进口大幅下滑
相较于加拿大,墨西哥原油受到的冲击将更强烈。美国去年从墨西哥进口原油62.5万桶/日,其中近80%流向墨西哥湾沿岸炼厂加工。墨西哥玛雅原油是含硫量低于0.5%的重油,是炼制柴油和航空煤油的最佳原料,25%的关税相当于每桶原油成本骤增7.5美元,直接击穿原有盈利模型。
菲利普斯66墨西哥湾炼厂经理表示,“玛雅原油的替代品需要从千里之外的委内瑞拉或中东调运,运输成本或将翻倍,而且需要重新适配炼油装置”。据挪威能源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测算,墨西哥原油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未来一年可能下滑40%,转而由巴西坎波斯盆地的轻质原油填补缺口。但这将导致美国柴油收率下降,间接推高取暖油价格。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帕尔多宣布考虑对美国出口汽油加征报复性关税,或将导致美国东南部市场面临双重打击——既要消化本土炼厂增产的汽油,又要应对进口成本攀升。
产业链震荡:从炼厂到农场主
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渗透美国整个经济链条。美国燃料乙醇协会最新警告称,玉米乙醇生产成本将因柴油价格上涨而上升15%,直接推高生产每加仑乙醇所需的玉米用量。以目前美国日均消费1.6亿加仑乙醇计算,仅玉米采购成本每月就将增加2.3亿美元。美国燃料乙醇协会执行董事玛丽亚·戈麦斯表示,“我们不得不向国会申请延长税收抵免政策,否则下半年将有15%的产能被迫闲置”。
美国农业运输联盟的测算结果则更严峻:假设每加仑燃油成本上涨1美元,全美每周农产品运输成本将激增1.2亿美元。密歇根州苹果出口商约翰·霍尔特表示,“冷链车队每周燃油支出已从2.8万美元涨至3.5万美元,不得不推迟对欧洲客户的交货期,违约金每日高达5000美元”。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3年农业物流成本占农产品总价值比例已攀升至12.7%,如果燃料价格持续走高,今年这一比例可能突破15%。
资本市场已出现恐慌情绪。3月4日以来,标普500指数的能源板块下跌7.3%,同期WTI期货持仓量锐减12%。高盛集团大宗商品分析师指出,“投资者正在规避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精炼油出口合约的违约率已从2%升至5%,墨西哥和加拿大买家正针对定价条款进行重新谈判”。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23年美国向墨西哥出口精炼油价值87亿美元,向加拿大出口精炼油价值76亿美元,潜在损失规模可见一斑。
行业转型阵痛:绿色转型或难对冲风险
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部分炼油企业加速布局氢能和碳捕集技术,试图通过低碳转型来提升竞争力。埃克森美孚宣布,将投资20亿美元在得克萨斯州建碳封存设施。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伍德伦表示,“该项目每年可封存4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抵消70万辆燃油车的年排放量”。但现实困境依然严峻,美国炼油商协会(AAPA)数据显示,全行业每年需要900亿美元投资才能实现2030年的减排目标,而当前日均利润仅为4.2美元/桶。
美国石油协会(API)负责人比尔·约翰逊称,“这就像要求面包店在亏损状态下投资全自动生产线”。相比之下,欧洲同行已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获得政策红利。壳牌去年通过出售碳排放配额获利12.7亿欧元(约合99.69亿元人民币),而美国炼油企业尚未建立类似的碳定价体系。更严峻的是,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现有碳捕集设施中,75%的运营成本超过每吨二氧化碳50美元,远高于欧盟市场价。
能源自主的代价
当特朗普政府试图用关税武器重塑北美能源秩序时,美国炼油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加拿大原油的“刚性需求”与墨西哥市场的“弹性替代”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区域能源一体化的脆弱性。最终为这场政治博弈买单的将是消费者。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5年夏季,美国汽油均价可能突破4.5美元/加仑,较去年同期上涨18%,这意味着每个美国家庭每月将多支付75美元的燃油费。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壁垒往往会催生扭曲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关税,结果导致国内汽车产业丧失创新动力,市场份额不升反降。如今能源领域的类似实验或将再次验证全球化不可逆的规律。在清洁能源革命前夕,这场关税风暴或许正为北美能源行业敲响警钟:真正的能源安全,从来不是靠单边制裁就能实现的。
全球燃料供应拉响警报
2024年,美国休斯敦与洛杉矶两家炼厂相继关闭,日均减少40万桶燃料产能,相当于全球航空燃油日消耗量的12%。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警告称,2025年全球燃料库存可能跌至2000年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炼油版图深度重构
2024年是美国炼油业发展的分水岭。利安德巴塞尔关闭的休斯敦炼厂曾是墨西哥湾沿岸重要的燃料供应枢纽,26.3万桶/日的产能占全美柴油产量的4%。而菲利普斯66洛杉矶炼厂的关停,直接导致加利福尼亚州失去了13%的汽油供应能力。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这两座炼厂的退出将使美国炼油产能利用率被迫提升至93%,逼近历史极限。
转型压力正重塑产业形态。雪佛龙在加利福尼亚州里士满炼厂的生物柴油生产线已投产,州政府为每加仑生物柴油提供1.5美元补贴,使得该产品毛利达到传统柴油的3倍。但转型代价高昂:全美已有7家小型炼厂因无法承担改造费用而关闭,涉及产能为15万桶/日。
区域性短缺开始显现。洛杉矶港的柴油库存量在炼厂关闭后十日内骤降45%,触发加利福尼亚州能源委员会启动紧急储备投放。截至2024年11月,美国西海岸汽油库存降至2400万桶,是1999年来的最低水平,导致87号汽油零售价突破每加仑5.2美元,较年初上涨28%。
全球供需裂痕持续扩大
柴油与航空燃油成为供应链最薄弱环节。欧洲炼油协会统计显示,在2024年欧盟关闭的炼油产能中,60%集中在柴油生产装置。德国Miro炼厂关停17万桶/日的产能后,鹿特丹港柴油库存连续42日低于安全线,期货溢价扩大至每吨12美元,是2008年以来新高。
航空业复苏远超预期加剧了供应紧张形势。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航班量突破3900万架次,较2019年增长8%。跨大西洋航线日均消耗航空燃油98万桶,较疫情前增长12%。新加坡樟宜机场的航空燃油现货价格2024年12月突破每桶130美元,迫使泰国国际航空公司削减了10%的短途航班。
亚洲新增产能难抵结构性缺口。虽然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三期项目带来24万桶/日的新增产能,但印尼杜迈炼厂意外检修导致30万桶/日的供应中断。新加坡柴油库存降至835万桶,跌至2016年来最低水平,引发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启动燃料出口限制。
运输瓶颈推高区域价差。苏伊士运河通行费上涨30%后,中东至欧洲的柴油运输成本激增65%。巴西因炼油产能不足,柴油进口量飙升至日均55万桶,其中40%需要从美国墨西哥湾绕道巴拿马运河运输,到岸成本每桶增加4.7美元。
政策与市场的多维博弈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使得炼油碳排放成本增加8~12美元/吨,意大利ISAB炼厂因此关停了32万桶/日的产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要求2035年停售燃油车,导致该州炼油产能较2020年缩减了37%,雪佛龙已裁减当地1200个炼油岗位。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降至3.58亿桶,触及1984年以来的最低位。能源部暂停了原定2024年释放26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的计划,与韩国、印度紧急签订战略石油储备互换协议,以维持能源供应的相对稳定。
全球炼油行业陷入“不敢建、不愿投”的怪圈。菲利普斯66推迟美国得克萨斯州45万桶/日的炼厂项目,印度巴拉特石油公司搁置了13.79亿美元的扩建计划。2024年全球新建炼油项目仅11个,较2022年减少58%,且集中在中东和印度。
也门胡塞武装对红海油轮的袭击频次增加,2024年12月有7艘燃料运输船改道好望角,亚欧航线运输周期延长了10~14日。
这场危机本质上是能源转型阵痛的显性化。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加油站排起长队、欧洲卡车司机抗议油价、亚洲航空公司削减航班频次时,世界正为淘汰化石能源的雄心支付现实成本。炼油产能的进退不仅关乎油箱与发动机,更是现代文明运行逻辑的艰难抉择。
(古岳盛)
“特朗普衰退”阴影笼罩 美股上演“黑色星期一”
本报讯 由于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显著上升,美国股市3月10日再次上演“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均大幅下挫。近期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特朗普衰退”概念,正被国际主流媒体和市场投资者频繁使用。
3月10日并没有发布重要经济数据,但由于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挥之不去,主要股指盘中节节下挫。截至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下跌890.01点,跌幅为2.08%;标普500指数下跌155.64点,跌幅为2.7%,与2月19日创下的历史新高相比下跌8.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727.9点,跌幅为4%,与去年12月16日创下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近14%。衡量投资者恐慌情绪和市场风险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指数(又称“恐慌指数”)3月10日大幅上涨19.21%。
负责美国股票策略的金融研究与分析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萨姆·斯托瓦尔表示,股市当前的回调是对美国关税政策等单边主义政策的反应。高盛集团表示,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已从今年1月的14%升至目前的23%。
此外,美国消费者对加征关税等政策推高通胀、导致家庭财务状况恶化的担忧同样在加剧。纽约联储银行3月10日发布的2月消费者预期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一年后的通胀预期增加了0.1个百分点,达到3.1%;对未来一年家庭财务状况恶化的预期升至27.4%,是2023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经济学家斯蒂芬·朱诺等在研究报告中表示,通胀高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目标的时间越长,通胀预期向上脱离锚定水平的概率就越大。如果出现这一情况,美联储将更难稳定物价。(李芊睿)
美国关税政策时间线
•1月31日
美国宣布对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商品征收25%关税,但对加拿大能源产品仅征收10%关税。
•2月28日
特朗普明确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关税将于3月4日生效,税率定为25%。
•3月4日
美国正式对加拿大商品加征25%关税,能源产品维持10%关税。
•3月5日
特朗普宣布对加拿大汽车产品暂免25%关税,为期一个月。
•3月6日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商品暂免关税至4月2日,涉及38%的加拿大商品。
•3月11日
特朗普宣布3月12日起加倍征收对加拿大钢铝的关税,从25%提升至50%。随后美国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表示,12日不会对加拿大钢铝产品征收50%的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