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随喜赞叹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4-02 08:01

薛 爽

黄淮平原农村的夏日午后,蝉鸣裹着热浪在院墙外起伏。记得小时候,母亲蹲在灶台前,将蒸好的红薯分装进竹篮,叮嘱我:“西头大娘家的麦子还没收完,你送些过去。”我抱着篮子穿过尘土飞扬的土路,大娘正弓着腰在田里收麦。见我来了,她撩起衣角擦脸,笑道:“你妈总这么惦记人。”

那时我不懂,为何母亲总要把热腾腾的蒸馍、新摘的豆角分给更困顿的乡邻。直到多年后读到“随喜赞叹”四个字,才恍然明白——那些朴素的馈赠里,藏着最原始的慈悲。

18岁时我去西安求学,绿皮火车载着梦想离开黄淮平原,暂驻秦岭脚下。求学期间,我曾在陕西咸阳兴平一所山区小学支教,认识了守校20年的陈老师。听说他每月把一半工资换成书本,藏在掉漆的档案柜里,等着那些因农忙辍学的孩子回来。那年腊月,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寒风把教室的糊窗纸撕得哗哗响,我看见他踩着露出棉絮的老棉鞋,在结了冰碴儿的水泥地上来回跺脚讲课。后来,我们联合党员志愿服务队发起“书本传薪火”行动,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增添了一批书本、取暖设备和体育器材,解了师生的燃眉之急。

山风裹着油墨香掠过孩子们泛红的脸颊,我突然明白——随喜赞叹原是这般模样:不是站在高处的悲悯,而是俯身把火种埋进冻土,静待春风。

落脚山西运城后,租住的小区有位每日清扫落叶的门卫大叔。某次见他吃力地捆扎废纸箱,我上前帮忙时触到他掌心厚茧,突然想起母亲长年开裂的手指,心生怜悯。后来听说门卫大叔自费在物业处设了共享雨伞架,号召邻居们自发捐出闲置的伞,我也把自己闲置的雨伞捐出。每个伞柄被他精心系上红丝带,成了灰蒙蒙雨季里跳动的火苗。

今年元宵节,小区孩子们举着用废纸板做的月亮灯巡游,灯光映着门卫大叔的笑脸,让我想起老家屋檐下垂着的红柿子——原来随喜赞叹的种子,早在我看不见的角落破土开花。

从黄淮平原到关中大地,从渭河河畔到中条山下,那些散落在岁月褶皱里的微光教会我,随喜赞叹不是缥缈的道理,而是蹲下身帮人系紧松开的鞋带,是替晚归的保安留一盏门灯,是把别人递来的暖意焐热了再传给下一个需要的人。就像老家屋后的古槐,将阳光掰碎了洒给苔藓,年复一年,长成一片慈悲的荫凉。

(作者来自山西石油)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