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4-28 08:05
李 舒 方 娟
在九江石化新建的液化气球罐区,一排排银白色的储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3月6日,随着最后一道焊缝TOFD检测报告的出炉,南京工程球形储罐成套自动焊接技术研发团队立即投入数据核算。当“焊接一次合格率98.68%”的结果呈现在屏幕上时,所有人如释重负。这个数字不仅凝结着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更标志着球形储罐成套自动焊技术全面投入工业化应用的成功。
2014年春,“球罐全位置机动焊接技术”研发提案甫一抛出,技术讨论会瞬间炸开了锅。“国内外连可用于球罐焊接的设备都没有,我们怎么开始这个研发……”不少老师傅连连摇头。彼时,刚组建的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却执拗地要彻底改变传统焊接方式。
没有现成设备,他们就拆解6台报废焊机重组,将自制焊枪作为研发初始工具;缺乏工艺参数,十几号人便挤在集装箱改造研究基地,逐条比对上千组焊接数据……一年后,在连云港斯尔邦石化难度最大的400立方米球罐施工现场,团队首创采用混合气体保护焊与金属粉芯焊丝工艺,成功实现全位置机动焊接,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9.3%。
2018年,团队在中安项目现场首次尝试自动化焊接时,因受电磁干扰,焊接操控频频失控。这让他们意识到,球罐自动焊技术要攻克的不仅是工艺及工装,还要做好工装的信号屏蔽及抗信号干扰电路。
于是,研发基地20平方米的中试装置成了新战场。等比例缩小的球罐中试模型上,这群年轻人如绣花般进行焊接工艺参数调配组合。钢板上密布的标注点见证了6次焊丝配方的调整,工作服上的汗碱记录着700多个日夜的坚守。
从中试装置到工业应用的跨越,团队花了整整两年。2020年,他们终于突破机动焊转向自动焊的技术瓶颈。伴随着镇海基地一期项目建成,自动焊设备在2000立方米球罐上走出完美弧线。丙烯、乙烯低温高强钢焊接工艺及焊丝的研发,让球罐自动化焊接实现全材质覆盖的梦想成为现实。
如今的九江石化项目现场,焊接参数可通过5G信号实时从球罐本体传回球罐焊接集控工作站。有了高清视觉技术加持,焊工谢伟华只需在操作室轻点触控屏,自动焊机便可自动跟踪焊缝完成焊接任务,基本实现“人机分离、一人一机”的焊接操控模式。摸着干净整洁的工装,谢伟华不禁感慨:“以前猫着腰焊一天,回家都直不起身。现在坐着就能把活儿干漂亮。”当验收专家抚摸镜面般的焊缝时,研发团队负责人王保全轻声说:“这圈焊缝里,焊着每个人的青春。”
10年磨砺,4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级工法从数字走向现实,“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牌匾在生产研发基地闪着微光。当监控屏亮起茂名石化项目6台新球罐的三维模型时,他们仍在调试新一代焊接工装,向着“一人多机”智能焊接目标挺进。焊枪溅起的弧光持续跃动,照亮的不只是球罐的焊缝,还有团队成员奔赴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