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5-09 08:03
龚小萌
五一假期还未结束,符浩就提前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他的惯例。5月的工作计划已经密密麻麻地躺在他的日志本里,与4月相比,忙碌程度加上了一个“更”字。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催化剂材料的工程放大技术进入了研发关键阶段,如何在工业生产中实现物料充分焙烧是他近期攻关的重点。
“科研创新成果如果不能实现工业化,那得多么遗憾!”谈及自己的工作时,符浩专注的眼神中透出一股坚韧的力量。
回想2021年,全球环氧丙烷成套技术仍被国外垄断,符浩带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扎进现场,对环氧丙烷催化剂成型技术展开攻关。面对球体圆整度与强度不达标的难题,他们改进核心设备转子结构,反复调整、验证了十余次。当首批合格小球在手中翻滚时,符浩握紧了拳头。“成了!”100多个日夜的执着,他们研发出高效成型技术,将催化剂成球时间从35小时大幅缩短至0.5小时,不仅解决了传统球形催化剂成型效率低的难题,更为环氧丙烷成套技术国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工业化生产装置破土动工、纵横交错的管网在春风中拔节生长时,符浩却已转身投入到新的战场。
2022年盛夏,氢能产业的蓝海翻涌着机遇的浪涛。符浩团队与石科院携手出征,向铂/碳电催化剂的国产化发起冲锋。面对工程技术转化经验近乎空白的全新领域,他们从零起步。为了达到纳米级洁净度的要求,他们创新设计可移动进料系统,成功避免杂质干扰。当首批公斤级产品通过检测时,中试厂房里爆发出欢呼声,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核心材料实现自主量产!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喝彩声还在耳边回荡,符浩又迎来新的考验。2023年,氢燃料电池示范装置进入试生产阶段,凭借多年科研生产一线的经验,他敏锐发现主反应釜冷凝系统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这就像给高压锅装了个旁通阀!”他当机立断,带着团队利用旧设备改造出新冷凝装置,投用后换热效率提升整整一倍,示范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如今,以符浩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已拥有国家专利授权42项,培养出包括央企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能竞赛金奖获得者在内的29名基层技术骨干。
现在,符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上,“个人的力量如涓涓细流,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团队,才能汇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磅礴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