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5-09 08:03
杨应标,198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广东中山石油白石桥加能站站长,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
黄靖怡 田 花
在广东中山石油白石桥加能站里,杨应标经常在他的创新工作室里捣鼓新设备。
研制杂质过滤网,并将其安装在加油机管线与排空设备管线之间,避免杂质在销售环节流入车主油箱;发明的三头分线器与油水分离桶排空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也是广东石油首个国家发明专利……说起丰富的“发明史”,杨应标如数家珍。
“你在站里看到的密闭式接卸油油品质量观测装置已经升级到第四代了。”杨应标指着4个形如“炮筒”的装备介绍。
加能站卸油时必须对油品进行观察、检查,确保质量合格才能接卸。为了让员工安全监测油品外观质量,又能完全杜绝油气污染,2019年,在推广回收装置基础上,杨应标带领团队研发了第一代密闭式接卸油油品质量观测装置。
如今的第四代装置看上去体积最大,却是最轻的一个。材质由不锈钢改为铝合金,重量从十几斤降至四五斤,用于观察油品的玻璃视窗也换成了高清钢化玻璃,实现全密闭式操作。
升级后的第四代观测装置为杨应标团队捧回了2021年广东石油“粤油创e星”大赛“金星奖”奖杯。2023年,该装置在广东石油辖下2300多座加能站投入应用,每年可减少油气排放1460吨、创效1500万元。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不少加能站也随之增加了充电业务。为防范充电环节出现突发状况,杨应标团队制作了一个降温喷淋装置。
初代的喷淋装置是一个长约80厘米的镂空长方体,里面折叠放置了数根喷淋管道。一旦发生电池着火,即可组装装置并放到车底电池位置,立即进行降温和精准喷淋。升级后的喷淋装置省去了组装过程,使用起来更便捷。“这些装置至今未正式使用,也希望永远用不到。”杨应标说。
在杨应标的工作室门口,挂着许多牌子: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油品数质量实操培训基地……虽然杨应标只有44岁,但这位年轻的“老师傅”已经培养了60多位优秀的技师和青年后备人才。
“自身素质过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传承。”刚入职时,杨应标只是一名模具专业的中专生,但他坚持学习,自学取得本科学历。他的努力,他对创新的执着,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杨应标说,希望能培养更多的技改业务骨干,让技改创效在一线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