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陶氏:以自我变革精神 不断推进战略调整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5期 时间:2025-05-12 15:57

李昂

AI 阅评

本文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剖析了陶氏的百年发展密码,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布局、低碳转型三大维度,结合收购罗门哈斯、杜邦拆分重组等典型案例,揭示了陶氏通过战略并购与资产优化保持行业竞争力的路径。文章对陶氏聚焦“降碳与增长”和“变革废弃物”两大战略主线系统性推动低碳转型分析到位,凸显了化工巨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实践。

提要:

在百余年发展进程中,陶氏始终以自我变革与战略转型为核心驱动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陶氏在多次战略调整中展现出的洞察力与应变能力,是其基业长青的关键密码。

美国的陶氏公司(DOW)成立于1897年。在百余年发展进程中,陶氏始终以自我变革与战略转型为核心驱动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陶氏在多次战略调整中展现出的洞察力与应变能力,是其基业长青的关键密码。

通过灵活的资本运作不断聚焦高增长领域

作为全球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陶氏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资本运作在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一系列战略性资本决策,陶氏不仅巩固了传统业务优势,还成功应对了行业周期性波动,奠定了其在全球化工领域的长期竞争力。

一方面,陶氏将收并购作为公司切入“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手段。20世纪末,陶氏通过一系列收购活动,精准布局聚氨酯、丙烯酸、农用化学品等高增长领域,迅速提升了竞争力。这些收购不仅巩固了陶氏在基础化工领域的传统优势,还为开拓新兴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陶氏以果断的行动收购了竞争对手罗门哈斯,通过整合罗门哈斯的创新能力和客户资源,成功实现了从基础化工向高附加值特种化学品领域的战略转型,奠定了其在这一领域的长期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陶氏以重组的方式积极应对行业挑战。2015年,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市场需求波动的双重挑战,陶氏与杜邦启动了全球化工行业史上规模最大的重组计划。通过将原本分散的业务板块进行深度整合与优化,陶氏与杜邦在4年后成功拆分为3家高度聚焦且各具行业领先优势的独立公司:专注于材料科学的陶氏、专注于特种产品的杜邦以及专注于农业科技的科迪华。这次重组拆分不仅是对行业周期性波动的积极应对,也是陶氏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运营效率的战略选择,还为陶氏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持续深耕提供了更大的战略空间。

此外,陶氏还将非核心资产剥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例如,当前陶氏正加速对欧洲地区的资产进行战略评估,作为其在欧洲、中东、非洲和印度(EMEAI)地区的销售额大幅下降的应对举措,此前重点评估对象为聚氨酯业务,现审查范围已扩大到所有业务板块的上游资产。陶氏还计划以约30亿美元的价格剥离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部分基础设施资产的少数股权,以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

总体来看,陶氏的资本运作呈现出鲜明的战略锚定特征:在扩张期通过补强式收购快速切入高增长赛道,在行业下行期运用战略性重组拆分提升业务聚焦度,同时,通过前瞻性的非核心资产剥离提升资本效率。这种动态调整的资产组合管理策略,使其在化工行业大变革中始终保持头部竞争力。

重视一体化建设,紧跟市场动态进行灵活调整

在与杜邦公司完成拆分后,以材料科学为核心,构建了高度一体化的业务矩阵。其中,涵盖包装与特种塑料、中间体与基础设施、高性能材料与涂料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形成了系统化的竞争优势。

陶氏指出,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布局高度一体化、世界级的制造基地;凭借地理位置优越、低原料成本的资产布局(以美洲和中东为主),实现了规模化、低成本的运营模式。

此外,陶氏通过将业务深度融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利用行业领先的原料及衍生物灵活性,有效应对市场波动,优化收益并降低长期收益的波动性。

同时,积极调整全球产能布局,以适应市场变化。一方面,陶氏持续优化全球过剩产能,近期的重点是缩减多元醇相关产能。2024年1月,陶氏宣布关闭我国台湾南岗工业区的聚醚多元醇工厂,并于同年10月进一步决定关停阿根廷的聚醚多元醇工厂。2025年,陶氏宣布计划关闭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自由港的环氧丙烷装置,该装置产能为55万吨/年,占北美行业产能的20%。另一方面,陶氏密切关注终端市场的增长机会,灵活调整产能布局。例如,2022年宣布扩大欧美地区的烷氧基化物产能,以每年10%至15%的增长率支持来自家用、个护、工业、清洁、药品等终端市场的需求增长,计划最终在2020年的基础上将陶氏全球烷氧基化物总产能提高70%。

此外,随着电动汽车、电子、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机硅产业链相关产品需求持续上涨。陶氏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正积极开展相关产品研发,并通过我国张家港等主要基地的扩建,积极推进金属硅、硅氧烷和关键中间体的产能增长,进一步巩固其在关键原料领域的竞争力。

持续推动公司降本增效。近年来,化工行业在宏观经济疲软、能源成本高企、市场需求萎缩等多重压力下“艰难求生”,陶氏也未能幸免。为应对挑战,陶氏致力于加强成本控制。2025年一季度,陶氏宣布将推行高达60亿美元的财务支持计划,通过资产剥离、资本支出削减、成本节约、裁员等手段筹措资金,以帮助公司渡过持续的行业低迷期。

聚焦两条战略主线,稳步推进低碳转型

2020年,陶氏制定了明确的降碳目标:计划到2030年,相较于2020年基准,将净年碳排放量减少500万吨(减排15%);到2050年,实现范围1、2、3的全面碳中和(涵盖产品效益与技术进步)。为实现这一目标,陶氏逐步确立了“降碳与增长”和“变革废弃物”两大战略主线,以系统性推动低碳转型。

“降碳与增长”战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创新和投资,减少公司的碳足迹,同时实现业务增长。陶氏承诺每年投资约10亿美元,分阶段推进降碳。其中,核心项目为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Path2Zero项目。陶氏称该项目将打造世界上首个范围1+2净零排放的一体化乙烯裂解及衍生物装置,预计到2030年,该项目将为其全球20%的乙烯产能实现脱碳,并带来每年约10亿美元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增长。这一项目原计划2027年下半年启动一期建设,但因经营承压,陶氏在2025年一季度宣布推迟该项目建设进度。目前,陶氏已与林德等公司签署了多项长期协议以保障原料供应,正与潜在客户积极洽谈净零排放承购合同。

此外,陶氏还积极推进核能与化工的耦合应用,通过与核能创新公司X-energy的项目合作,探索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用于供应无温室气体排放的热能与能源这一路径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性。

“变革废弃物”战略致力于通过生态系统的建设,加速废弃物的收集、再利用和回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陶氏计划到2030年,将基于塑料废弃物等替代原料循环或可再生产品的商业化规模提升至300万吨;到2035年,包装领域产品实现100%可重复使用或再生利用。为达成上述目标,陶氏采取了“内外并举”的双线策略。对内,通过持续投资与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业务组合。陶氏通过收购Circulus等外部企业,快速提升回收能力,并加强技术研发,拓展包括REVOLOOP™塑料树脂和ENGAGE™聚烯烃弹性体在内的循环经济产品线。对外,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展开合作,强调塑料循环产业链的闭环商业化不仅需要材料供应商的努力,更需要多方协作。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陶氏陆续宣布约30项塑料循环合作项目,覆盖原料端、技术端及下游应用端,项目分布于北美、南美、欧洲及亚洲等全球主要市场。通过内外协同,陶氏正逐步构建行业循环经济的生态系统。

以市场驱动可持续创新,增强提供解决方案能力

从客户需求出发“精耕细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陶氏选择以“精耕细作”应对“内卷”,专注于自身擅长的材料领域,通过深耕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陶氏认为,企业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商业目标和利益最大化,而商业化的核心在于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创新不能脱离市场实际,唯有从客户需求出发,才能让创新走得更远、更深。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上海的陶氏中心,陶氏通过定期与供应商、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展开深度交流,精准捕捉行业痛点和市场需求,将市场的声音直接传递给研发团队。这一模式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商业化之间架起了桥梁,显著提升了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进一步增强了陶氏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产品研发全面转向可持续方向。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等关键行业对材料性能与可持续性的要求日益提高。面对这一趋势,陶氏正大力推动产品研发全面转向可持续方向,以创造长期价值。陶氏最新年报显示,公司目前超90%的研发项目均与其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相一致,目标是在未来所有研发项目都要有可持续元素。2024年4月,陶氏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探索中心在上海成立。

作者系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公司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