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石化杂志

巴斯夫:“四位一体”战略框架体系驱动可持续增长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5期 时间:2025-05-12 15:57

谈捷  刘小桐

AI 阅评

本文解析了巴斯夫以“四位一体”战略框架驱动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逻辑,从优化业务布局、低碳技术、客户定制化及全球研发网络等维度,系统呈现了巴斯夫从传统化工巨头向绿色领导者转型的路径,为我国化工企业“高端化+低碳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提要:

2024年9月,巴斯夫正式提出“制胜之道”战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价值创造、低碳可持续、成为客户首选的“四位一体”战略框架体系,巩固其在全球化工行业的领先地位,同时推动整个行业转型发展,为可持续未来发挥化学新作用。

2024年全球化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壁垒等挑战,但整体势头稳中向好,其中德国的巴斯夫(BASF)公司表现出较强的韧性,息税折旧前利润率(EBITDA)达到1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碳排放量保持在1700万吨低位。巴斯夫通过持续调整和优化战略,巩固业务组合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化工行业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思路。

巴斯夫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战略性举措逐步推进。从2018年开始,巴斯夫就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低碳目标及技术创新展开了一系列布局。2024年9月,巴斯夫正式提出“制胜之道(Winning Ways)”战略,进一步明确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价值创造、低碳可持续、成为客户首选的“四位一体”战略框架体系,巩固其在全球化工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同时推动整个行业转型发展,为可持续未来发挥化学新作用。

在巴斯夫的战略框架体系中,“科技创新”是贯穿其他三者的驱动力,既是连接市场与客户的桥梁,也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价值创造”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涵盖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是其“制胜之道”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在化工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低碳可持续”是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路径,并使公司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建立新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客户首选的化工公司地位;“成为客户首选”是巴斯夫的长期愿景和战略目标,体现了巴斯夫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反映了其在市场中的定位和竞争力。

明确的战略框架体系确定了巴斯夫未来发展方向,使其能够清晰地定位自身在市场中的角色和发展路径,确保资源被高效地投入到最具潜力和价值的领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巴斯夫进一步聚焦在高增长市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客户合作等关键领域,开辟了低碳化工品和定制化服务等新的业务增长点,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为长期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价值创造”

经济效益创造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内容,巴斯夫通过设立ROCE(已动用资本回报率)、不计特殊项目的EBITDA、自由现金流作为关键财务绩效指标,精准引导各业务部门聚焦价值创造,推动盈利增长与股东价值创造。

业务组合深度优化实现高端化发展。为扭转公司利润长期低于预期的局面,2018年末,巴斯夫将原来的四个业务板块重组成六个新板块,并为每个板块设定了清晰的战略、增长驱动力和创新重点,以加强业务板块绩效和市场导向,更易于确定盈利基准。2024年,巴斯夫进一步优化业务组合,通过强化核心业务和分拆独立业务,根据各业务部门的战略方向、市场条件和对集团目标的贡献,采用特定的价值驱动因素进行管理,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业务的灵活发展。核心业务包括化学品、材料、工业解决方案及营养和护理等领域。这些业务不仅是巴斯夫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其在全球化工行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巴斯夫持续研发创新提升在高端化学品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巩固核心业务市场地位,如开发了Ultramid®尼龙、Ultradur®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高性能、高价值材料和化学品,并引入可再生或再循环原料,推动可持续发展。此外,巴斯夫积极开发生物基产品,推出了240多种生物质平衡产品(BMB),成为世界领先的生物基化学品生产企业。独立业务包括表面处理技术业务和农业解决方案,虽然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与核心业务的协同性较弱,分拆后采取针对性举措,使各业务获得更大的发展灵活性和市场应变能力。如农业解决方案业务将在2027年之前完成分拆,为部分股份上市做好准备,在特定市场中占据高端位置;电池材料业务由于其当前市场和技术风险较高,公司计划寻求对外合作以降低风险,确保新业务平稳发展。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巴斯夫的业务结构,还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聚焦新兴高增长市场发展业务。巴斯夫调整全球化战略,聚焦亚州市场的增长潜力,巩固北美市场的核心优势,并在欧洲实施降本增效计划,以优化全球业务布局。巴斯夫通过产能扩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资,巩固其在亚太市场的领先地位。2024年,巴斯夫在亚太地区的投资额达到33.83亿欧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52%,比上年增长34.17%,显著领先于其他地区,显示出对亚洲市场的重视和信心。巴斯夫长期看好中国市场,近20年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00亿欧元,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生产、市场营销、销售、技术服务和创新网络,包括27家主要全资子公司、11家主要合资企业,生产销售或提供石化产品、中间体、特性材料、单体、分散体和树脂、特性化学品、催化剂、涂料、护理化学品、营养与健康以及农业解决方案。此外,依托页岩气低成本与《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红利,巴斯夫加速在北美布局石化及电池材料新能源产能;面对高成本挑战,对欧洲业务进行流程优化、产能调整和资源整合,2026年目标降本11亿欧元。

打造一体化精益生产基地。一体化(Verbund)是巴斯夫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模式。近5年巴斯夫对一体化基地的投资超过公司总投资(不含收并购)的40%,一体化基地产量则占集团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作为巴斯夫价值链的核心,以路德维希港为代表的六个一体化生产基地形成了从基础化学品到功能材料乃至营养和护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高效价值链,通过生产、技术和市场的整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低碳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是巴斯夫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与合作,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为此,其将可持续理念和发展目标贯彻到公司发展战略、业务组合估值和薪酬管理等机制中,形成了贯穿公司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积极投资低碳产品研发和生产。巴斯夫致力于通过创新满足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开发了多种具有可持续特性的产品,如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和低碳足迹产品等。其开发的可堆肥共聚酯(PBAT)和生物质平衡产品,推动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在中国上海成立可生物降解实验室,进一步支持相关技术的研发。此外,还推出零碳足迹产品,如新戊二醇(NPG)和丙酸(PA),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平衡方法,在“从摇篮到大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实现零碳排放。这些产品不仅获得了碳信托(Carbon Trust)的碳中和认证,还为客户提供了即用型解决方案,无需调整现有生产工艺即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价值链中可再生原料的比例。

全面推进低碳运营。巴斯夫在低碳运营方面采取了全面且系统化的策略,致力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多个基地引入可再生能源电力,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电加热蒸汽裂解装置示范工厂,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为未来的绿色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此外,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采用碳捕集与利用技术,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积极发展一体化生产模式,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整合生产流程,实现从灰色到蓝色再到绿色的逐步转型。

引入先进低碳管理技术。巴斯夫开发了数字化解决方案,用于计算在售产品的碳足迹,为客户提供透明的排放数据,帮助客户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启动了供应商二氧化碳管理计划(SCMP),与供应商紧密合作,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减少外购原材料的碳排放。此外,通过生态效率分析,将经济和生态因素相结合,以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这种方法涉及对替代解决方案进行全面研究,包括总成本确定和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计算。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减少塑料废弃物的倡议,通过化学回收废塑料所得原材料生产产品。

“成为客户首选”

客户需求驱动。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和精准度。通过深度洞察客户需求、构建高效的协同开发流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积极构建生态系统合作。

实施定制化服务。组建汽车、电子行业等跨职能客户团队,深度参与客户产品设计周期。对战略级客户,派驻“嵌入式工程师团队”,直接参与客户产品规划。例如,巴斯夫工程师常驻宝马慕尼黑研发中心,同步开发下一代电动车电池包材料。同时,针对农业、电子等12个重点行业,建立动态需求数据库,构建行业细分需求图谱,通过AI分析客户采购数据、技术文档,预测需求趋势。近三年,巴斯夫年研发投入均在20亿欧元以上,支持每年300多个联合开发项目。

协同开发流程。构建联合开发机制,将定制开发分为需求锁定、原型验证、量产导入三个阶段,关键节点由客户签字确认。汽车涂料项目平均开发周期缩短至9个月,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5个月。以宝马iX车型为例,巴斯夫为其定制汽车轻量化解决方案,明确电动车续航提升需减重15%的需求,同时保证碰撞安全性能。通过联合建立材料性能矩阵,开发Ultramid®AdvancedN聚酰胺,采用3D打印增强结构设计,并在路德维希港基地进行200万次虚拟碰撞测试,最终实现电池支架减重53%,整车续航增加8%,项目利润率高达34%,远超行业平均的18%。

建立技术支持与合作网络。采用知识产权共享模式,激发合作潜力。比如,与特斯拉合作开发电池冷却系统时,共享37项衍生专利,推进汽车材料研发。此外,巴斯夫拥有超过5000种基础配方,如塑料改性配方库,通过参数化调整可在72小时内提供样品。同时,在六大洲布局23个试点工厂,支持小批量试产,利用工业物联网连接全球生产基地,动态调整生产参数。某医疗器械客户定制生物相容性材料时,从需求确认到首批交付仅用21天。

强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构建战略客户联盟,并以创新联合体模式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比如,与奔驰、宝马等组建“未来材料实验室”,共享研发设施,2024年联合开发的可回收碳纤维增强塑料,成本降低40%;在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设立“种子基金”,锁定早期技术,2023年通过该机制获得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的优先授权;收购荷兰农业科技公司InnateCrop,强化精准施肥算法能力,使定制肥料方案的田间验证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6个月。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创新是巴斯夫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开发新产品、解决方案和产品改进,巴斯夫为客户提供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优势,协助客户减少碳足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以更环保的方式制造产品并回收利用。高效的创新活动奠定了公司的长期竞争力,2024年巴斯夫全球申请1159件专利,其中44.5%是针对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专利资产指数位列化工行业第二位。

以创新开辟可持续发展新赛道。持续创新应用,不仅在传统化工领域保持技术优势,还积极拓展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数字化技术等新兴领域,满足市场需求,赢得高端市场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化学循环项目推动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满足客户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全球范围内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紧密的研发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例如,与卫蓝新能源合作开发固态电池包,降低了电池重量并提升了能效。此外,还通过学术研究联盟和双边合作,快速有效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布局全球研发网络。在欧洲、亚太和北美设立多个全球研发中心,专注于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例如,在中国上海创新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以满足亚太市场对高端化工产品的需求。此外,在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进行生物科学研究,进一步拓展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通过上述举措,巴斯夫能够整合资源,加速技术转移和创新应用,提升研发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巴斯夫转型战略启示

业务升级与绿色转型驱动可持续发展。我国化工企业需以“业务升级”和“绿色转型”为核心,构建协同发展模式。一方面,加速向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化学品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通过技术迭代与产业链协同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将低碳理念贯穿全价值链,开发可降解材料、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立数字化碳足迹追踪系统。应兼顾区域布局优化,在东部打造一体化低碳基地,在西部利用资源优势拓展绿色产能,并通过“一带一路”探索国际化绿色合作,形成“高端化+低碳化”的双轮驱动格局。

构建开放式研发生态。持续高研发投入是化工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化工企业需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球设立前沿技术中心,整合国际创新资源;通过并购、合作获取关键技术,并深化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加大数字化投入,利用AI、物联网优化生产流程与供应链管理,探索智能工厂模式。

重构客户价值拓展市场。化工企业应转变传统角色定位,以客户需求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组建专家团队嵌入客户研发周期,同步开发高性能材料;构建行业需求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市场趋势。此外,可探索服务化转型,从单一产品供应转向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例如,在汽车领域整合材料、工艺与技术服务,提升客户黏性,拓展价值空间。

打造敏捷高效运营体系。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需构建“敏捷+韧性”的组织能力。一是建立扁平化管理架构,缩短决策链条;二是通过数字化平台打通部门壁垒,提升协同效率;三是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内部创业与创新,孵化新兴业务单元;四是借鉴巴斯夫一体化模式,在内部形成资源高效共享的产业生态,降低运营成本,释放发展活力。

作者分别系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公司管理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