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5期 时间:2025-05-12 15:57
刘小桐
AI 阅评
本文深度剖析沙特阿美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布局,揭示其作为国家经济引擎的双重使命。文章展现沙特阿美通过巩固油气优势、布局全产业链、探索低碳技术等举措构建转型“护城河”的逻辑,及其既延续资源禀赋又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的策略。沙特阿美与国家主权基金的协同机制,为资源型经济体转型提供了“渐进式脱碳”的范本。
提要:
中东国家石油公司转型遵循“油气资本驱动新能源增长”的核心逻辑。沙特阿美通过优化油气产业链维持短期现金流,并将收益定向注入新能源领域,避免因激进脱碳导致财政崩盘,反映了资源型经济体在转型中的特殊韧性。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以下简称“沙特阿美”)作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商和沙特国家经济命脉,其战略地位远超普通商业公司的范畴。这家承载沙特90%财政收入的国家石油公司,既是维系沙特财政运转的“血液泵”,也是经济转型的资本引擎。当前,石油收入占沙特GDP的42%,政府财政收支平衡需要80美元/桶的油价支撑,这种深度绑定使沙特经济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面临系统性风险。世界银行的模型显示,全球石油需求下降10%将直接导致沙特GDP萎缩6%,而《巴黎协定》1.5摄氏度温控目标驱动的低碳转型,可能将油价长期压制在60美元/桶以下,这意味着沙特或将面临年均超千亿美元的财政缺口。
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推动转型是主动适应国际减排压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沙特实现“2030愿景”经济多元化目标的核心路径。
资源为王,巩固上游领域核心优势
从储量看,截至2024年底,沙特阿美拥有全球最大已探明常规原油储量约2500亿桶油当量(占全球总量的15%),远超其他国际石油公司。从储采比看,以当前产量(约1200万桶/日)计算,储采比超过70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全球平均约50年)。在产能管理方面,沙特阿美1200万桶/日的常规产能叠加300万桶/日的备用产能,发挥着全球能源市场“稳压器”功能。这种灵活性使其既能通过减产支撑油价(如2020年主导“欧佩克+”历史性减产协议),又能在供需紧张时快速释放产能(如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向欧洲增供),从而调节市场平衡,强化定价权。
通过深度绑定亚洲核心客户构建长期供应网络,以对冲能源转型带来的需求波动风险。当前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占据沙特原油出口总量的60%以上,其中我国自2018年起超过美国成为其最大买家。为巩固市场主导地位,沙特阿美采取“股权捆绑+长协锁定”策略:在中国市场,2023年3月以246亿元人民币收购荣盛石化10%股权,并签订20年48万桶/日的原油供应协议,该协议覆盖荣盛旗下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浙江舟山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相当于锁定中国约4%的原油进口量。在日本市场,通过长达10年的供应合约维系战略地位,与出光兴产(原昭和壳牌)的协议覆盖大阪炼油厂1300万吨/年产能,占日本进口量的32%;与ENEOS签订的迪拜油价挂钩合约保障千叶炼厂40%的原料供应,使沙特原油在日本进口占比稳定在40%左右。在韩国市场,通过2022年续签的现代石油银行10年长约,确保50万桶/日原油直供蔚山炼厂—该基地扩能后炼油能力达140万桶/日,配套的芳烃联合装置可将沙特重质油转化为高附加值石化产品。这些长约普遍采用“基准油价+溢价”定价机制,如对华合同多挂钩普氏迪拜报价,既保障沙特原油相对布伦特的折价优势,又通过股权合作深化利益绑定。据标普全球数据,此类长约已覆盖沙特原油出口量的45%,在亚洲主要炼化企业中构建起难以替代的供应链壁垒,即便在能源转型加速期仍可维持基础需求基本盘。
积极开发天然气资源,提高天然气产量。亚洲新兴经济体对天然气需求的强劲增长,加上俄罗斯向欧洲管道气出口的中断,增加了液化天然气(LNG)在全球天然气市场中的重要性。因此,沙特阿美计划到2030年将天然气产量提高60%以上,提高天然气的战略地位,以替代石油发电并降低碳排放强度。在这一目标下,沙特阿美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如Jafurah气田,预计2030年生产1100万吨蓝氨(氢能载体),用于出口亚洲市场。同时加速蓝氢商业化进程,2020年首次向日本出口蓝氨,用于零碳发电,验证了蓝氢作为过渡燃料的可行性。通过技术优化,预计2030年其蓝氢成本将从1.34美元/千克降至1.13美元/千克,大大增强全球竞争力。
以产业链垂直整合重塑全球炼化格局
沙特阿美以“原油—炼化—市场”全产业链布局重构全球能源版图,通过战略投资锁定关键消费市场的炼化产能,将原油出口优势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控制力。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一部分,沙特阿美正在扩大自身的石化产品生产规模,主要通过其化工子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及国内外的其他合资企业来实现。沙特阿美将下游重点从传统燃料转向化学品和先进材料,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目标是到2030年将化学品产能占比从15%提高至30%。投资70亿美元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持股70%)合作开发延布原油直接制化学品(Crude-to-Chemicals,CTC)项目,跳过传统炼油环节,将原油转化为乙烯、芳烃的效率提升至70%~80%。预计到2025年,CTC技术将使其化学品产量增加200万桶/日油当量。在高端材料开发领域,沙特阿美与日本三井化学合资建设沙特首个聚碳酸酯工厂(产能26万吨/年),填补中东高端工程塑料空白。开发碳纤维、特种聚合物等材料,用于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亚洲,与中国的合资项目最具战略纵深,通过收购荣盛石化股份间接参股浙江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建设全球首个4000万吨/年单体炼厂,配套520万吨/年芳烃装置和140万吨/年乙烯装置,通过海底管道直连上海石化园区,形成从原油进口到化工品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在印度西海岸的440亿美元Ratnagiri超大型炼化项目(沙特阿美持股50%)计划2025年投产,设计产能120万桶/日,配套1800万吨/年石化装置,建成后将满足印度40%的聚丙烯需求。在韩国与现代集团合资S-Oil蔚山综合能源体,投资70亿美元建设“蒸汽裂解—烯烃衍生品”一体化装置,2024年投产后可将原油转化率提升至70%,每年生产320万吨高纯度环氧乙烷等高附加值化学品,较传统炼油增值4~5倍。在东南亚,通过马来西亚边佳兰炼化项目(沙特阿美持股50%)实现其战略目标,该基地配置30万桶/日原油加工能力和330万吨/年特种化学品装置,利用马六甲海峡枢纽地位辐射东盟市场。截至2023年,沙特阿美通过18个跨国炼化项目形成770万桶/日的全球加工能力,其中62%位于亚洲新兴市场,其“原油换股权”模式确保每个合资项目至少绑定20年原油供应协议。这种深度垂直整合的战略,使沙特原油出口中直接销售原油比例从2015年的75%降至2023年的58%,而化工品出口额同期从180亿美元增至410亿美元,成功将每桶原油价值提升37%。
探索新能源业务,推动渐进式转型
沙特阿美采取“传统油气核心+低碳业务延伸”的渐进式转型战略。该战略旨在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需求,其核心逻辑是依托现有油气优势巩固现金流,同时逐步向低碳领域渗透,以应对能源转型风险并抢占未来市场先机。其总体目标:运营净零(范围1+范围2),承诺到2050年实现上游开采、炼化等运营环节的净零排放(涵盖直接排放和能源采购间接排放);未覆盖范围3,未承诺解决下游产品(如燃油、石化产品)使用产生的排放(占其总碳足迹的80%~90%)。其阶段性目标:2030年上游碳强度降低15%(以2018年为基准);2035年甲烷排放强度接近零,碳捕集能力提升至1100万吨/年;2040年可再生能源供电占比达50%。
推动油气生产低碳化。沙特阿美承诺到2035年将上游碳强度较2018年降低至少15%,即从10.2千克二氧化碳/桶油当量降至8.7千克二氧化碳/桶油当量。为此,大力推广智能化油田管理技术,应用数字孪生、AI预测性维护等技术。例如,加瓦尔油田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优化注水压力,每年减少天然气消耗超1亿立方米。此外,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融入油田供电系统,计划到2030年替代50%的柴油发电机用量。通过规模化技术应用和低损耗运营模式,供应低碳原油,保持“全球上游碳密集度最低的原油生产商”地位。
积极布局新能源项目。沙特阿美计划到2030年投资12吉瓦太阳能和风能项目,支持运营脱碳和电力供应。探索地热能开发,已在沙特西部选定3个项目地点,扩展可再生能源组合。开展试探性技术投资,通过子公司布局太阳能(如1.5吉瓦Sudair光伏项目)、风能,但规模远低于阿联酋ADNOC等竞争对手。入股氢能运输公司、碳循环经济研发中心。利用“天然气+CCUS”技术生产蓝氢,目标是到2030年每年供应400万吨(占全球目标10%),并与日韩合作建立氢能供应链。
探索CCUS领域。沙特阿美计划到2035年每年捕集、利用与封存1100万吨二氧化碳,并进一步将碳捕集成本降低50%,以提升商业化可行性。沙特阿美在其Hawiyah天然气工厂实施碳捕集项目,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运输并注入油井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实现碳封存。与德国西门子能源合作开发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测试装置每年可捕集12吨二氧化碳,未来将扩展至年捕集1250吨的试验工厂。在吉赞地区成功试验新型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永久转化为碳酸盐岩,减少对传统封存方式的依赖。在沙特东部省朱拜勒投资建设全球最大碳捕集和封存中心,第一阶段预计2027年完工,届时每年捕集并封存900万吨二氧化碳。
技术驱动与数字化转型。在勘探开发领域,应用AI地震成像技术将勘探成功率提升至60%(行业平均约30%),通过井下光纤传感器监测油藏压力变化,结合AI算法动态优化注水方案,将采收率提升至70%(行业平均约35%)。在数字生态领域,与谷歌、IBM合作开发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系统,目标是降低15%运营成本,在加瓦尔油田等核心资产部署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运输等环节数字化建模,实现每秒百万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沙特阿美的“灯塔工厂”是其数字化转型与低碳战略的核心实践,旨在通过先进技术提升油气生产效率并降低碳足迹。奥斯曼尼亚天然气工厂(Uthmaniyah Gas Plant)和胡莱斯油田(Khurais Oil Field)是其中的两大标杆项目,分别代表了天然气处理与油田开发的智能化与低碳化创新。沙特阿美利用先进分析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高生产率,同时提升下属运营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例如,在奥斯曼尼亚天然气工厂部署了全球领先的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动态调整压缩机运行参数,将碳排放强度降低18%(从0.25千克二氧化碳/百万英热单位降至0.205千克二氧化碳/百万英热单位)。在胡莱斯油田的每口油井都安装了智能井下传感器、流入控制阀和电动潜油泵。油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降低了从油井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消耗,能够更好地识别潜在故障,油藏管理也得到了加强。
与主权基金协同推进能源转型
沙特阿美与沙特主权基金(PIF)在沙特“2030愿景”框架下形成互补分工,共同推动沙特能源转型与经济多元化战略。
作为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在确保短期财政收入稳定的同时,聚焦油气主业低碳化(如碳捕集、蓝氢生产)和能源技术研发。其为PIF提供资本来源,通过IPO、债券发行或直接注资(2022年向PIF转让4%股份)为PIF输送资金。例如,2019年上市募资256亿美元,部分资金用于支持PIF投资;同时,其高额石油收入(如2024年净利润1062亿美元)通过沙特政府财政转移,间接支持PIF的长期资本池。
PIF作为国家战略投资工具,主导高风险、长周期的颠覆性领域(如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智慧城市),推动经济结构转型。PIF的资产规模在2023年突破7000亿美元(年均增速25%),全球主权基金排名从第11位升至第6位。PIF为沙特阿美提供转型支持,PIF投资的新能源项目(如ACWA Power)可与沙特阿美的低碳技术形成协同,降低其能源转型成本。PIF主导的本地化产业(如汽车制造、半导体)可为沙特阿美下游产业链(如化工材料)创造需求。
在Jafurah非常规天然气田开发过程中,一方面,与PIF通过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链协同,沙特阿美主导技术开发,通过应用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技术,突破沙特致密气开发瓶颈;投资1100亿美元用于气田基础设施(钻井、管道、处理厂),计划钻探1000口井。PIF负责投资下游化工产业集群,例如投资300亿美元建设Jafurah工业园,聚焦乙烷裂解、甲醇、化肥等化工项目;联合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聚丙烯、合成氨)。另一方面,二者以资本协同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PIF持有沙特阿美4%股权间接获得气田开发收益,形成“油气利润→主权基金→新兴产业”循环;双方共同发行绿色债券,2023年募集50亿美元用于CCUS和低碳技术研发。沙特阿美与PIF在Jafurah气田的协作,以“垂直整合+资本协同”的协作模式,为沙特从“石油经济”向“气—化—氢综合能源经济体”转型提供了核心引擎。
中东国家石油公司转型遵循“油气资本驱动新能源增长”的核心逻辑。沙特阿美通过优化油气产业链(如提高天然气占比、发展低碳原油)维持短期现金流,并将收益定向注入新能源领域(如氢能、可再生能源),避免因激进脱碳导致财政崩盘,反映了资源型经济体在转型中的特殊韧性。沙特阿美的转型策略对我国企业具有较强的启示和竞合机遇。例如积极把握技术合作窗口,双方在CCUS、蓝氢、数字油田等领域的技术需求较为匹配,可深化合作以规避欧美技术封锁;同时,强化资本协同,通过主权基金(如中投)参与PIF主导的绿氢、半导体项目,以股权投资换取资源与技术通道。
作者系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公司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