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5期 时间:2025-05-12 15:57
陆瑞雪
AI 阅评
本文系统梳理了壳牌低碳转型的立体化战略,通过量化数据展现了其在新能源布局、传统业务优化及组织改革中的平衡策略。既肯定了壳牌对电动汽车充电、生物燃料等赛道的精准投入,也客观揭示了可再生能源业务持续亏损的转型阵痛。值得关注的是,壳牌通过调整电力业务战略、维持油气产量等务实举措,在碳中和目标与能源安全间寻求动态平衡,为传统能源巨头转型提供了兼顾稳健性与灵活性的参考路径。
提要:
壳牌明确将电动汽车充电、生物燃料基础设施、一体化电力业务及CCS价值链作为2030年前引领低碳转型的重点战略领域。同时,壳牌对氢能发展制定了差异化路线:在2030~2040年间推动蓝氢逐步应用于工业和服务业脱碳,2040年后稳步推进绿氢发展。
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宏观背景、地缘政治因素给能源安全与可持续供应带来的挑战,对能源化工公司的转型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以下简称“壳牌”)作为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低碳转型稳健推进者的典型代表,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在发展自身优势新能源业务的同时,优化传统油气业务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并在管理运营上作出适应性调整,致力于“以更少的排放创造更高的价值”。
壳牌降碳目标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绿色协议》,明确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壳牌于2020年4月设定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并于2021年发布“赋能进步”战略,加速向净零碳排放企业转型,该战略明确了短期、中期及长期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2024年,壳牌发布《能源转型战略2024》,进一步调整转型路径,保持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不变,同时放缓了销售能源产品的碳排放目标。壳牌最新降碳目标具体如下:
范围1和范围2碳排放:持续推进2030年自身生产运营碳排放较2016年减半的目标,到2025年全面消除上游常规火炬燃烧,维持甲烷排放强度低于0.2%,并计划于2030年实现净零甲烷排放;范围3碳排放:计划2030年净碳强度较2016年降低15%~20%,并确保消费者使用壳牌石油产品的碳排放较2021年降低15%~20%。
为保障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壳牌制定了覆盖所有业务领域的能源转型计划。
在新能源业务方面,聚焦擅长领域,支持发展电动汽车充电、生物燃料和一体化电力
作为全球能源化工公司低碳转型稳健推进者,壳牌在新能源业务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发展领域涵盖电动汽车充电、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氢能、CCS(碳捕集与封存)等。尽管各新能源业务阶段性进展显著,但壳牌可再生能源和解决方案板块仍面临持续亏损困境。在此背景下,壳牌进一步聚焦自身擅长的新能源领域,旨在推进低碳转型的同时创造更多价值。明确将电动汽车充电、生物燃料基础设施、一体化电力业务及CCS价值链作为2030年前引领低碳转型的重点战略领域。同时,壳牌对氢能发展制定了差异化路线:在2030~2040年间推动蓝氢逐步应用于工业和服务业脱碳,2040年后稳步推进绿氢发展。为支撑上述战略落地,壳牌计划在2023~2025年间投入100亿~150亿美元支持低碳解决方案,资金优先投向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优化资产组合以提升资本效率。
积极布局电动汽车出行市场,扩张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网络。壳牌看好电动汽车在出行领域的降碳潜力,凭借其全球最大的服务站网络优势,聚焦中国和欧洲等电动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市场,积极布局公共充电网络。截至2024年底,壳牌公共充电网络“Shell Recharge”已覆盖约33个国家,拥有超过7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终端。壳牌2030年目标从此前的“250万个充电终端”调整为“20万个公共充电终端”,反映出其发展速度放缓且重点转向更高效的公共充电终端部署。为实现这一目标,壳牌通过战略合作、投资及收购等多种方式,稳步推进扩张计划。
巩固生物燃料贸易地位,纵深推进生物燃料一体化发展。欧洲将生物燃料作为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清晰规定了生物燃料推进目标,生物燃料尤其是SAF(可持续航空燃料)需求将迅速增长,市场将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壳牌将生物燃料作为低碳转型的核心战略之一,致力于推进生物燃料一体化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燃料贸易商和混合商之一,壳牌通过投资和改造自身能源化工园区,不断提高生物燃料产能。在产能提升方面,壳牌计划到2030年,低碳燃料产量与2020年相比增加8倍,低碳燃料销量在其交通燃料总销量中占比将从3%提高到10%以上。在生物燃料投资方面,壳牌持有全球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商之一的Raízen公司44%的股份;2023年2月,又耗资近20亿美元完成了对欧洲最大的可再生天然气生产商Nature Energy的收购。在自身生物质燃料开发方面,2024年4月,壳牌在德国的生物液化天然气工厂投产,年产量可满足约5000辆液化天然气卡车燃料需求;壳牌位于荷兰鹿特丹的壳牌能源和化工园区的生物燃料工厂预计在2025~2030年投入运营,届时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生物燃料工厂之一,产能将达到82万吨/年,主要产品为SAF和可再生柴油。不过,由于市场环境疲软,2024年7月壳牌表示将暂停该项目建设工作。此外,为优化生物燃料全产业链布局、降低成本、发挥协同优势,壳牌还投资了生物燃料新原料。2022年,壳牌收购了生产先进生物燃料原料的废物回收公司EcoOils,并投资了农林业公司Investancia Group(壳牌权益30%),进军生物燃料原料种植业。
电力业务战略从规模扩张向效益优先转型:聚焦核心市场,专注储能和售电。电气化是欧洲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各大欧洲公司纷纷制订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装机计划。然而,风电、光伏的间歇性特征对电网稳定性提出挑战,储能技术成为衔接绿电产业链的枢纽环节。欧盟政策要求与市场波动性促使能源企业重新审视电力业务战略,壳牌电力业务战略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一方面,进行储能布局和选择性投资。2019年,壳牌收购德国储能公司Sonnen;2024年,壳牌与储能开发商Eku Energy合作开发部署了维多利亚州第二大电池储能项目;2024年底,壳牌计划将电力部门拆分为发电和交易两个部门,并专注于电力销售和电池储能开发。壳牌还表示其电力投资优先用于灵活发电、电池储能和数字技术。另一方面,进行选择性战略收缩与市场退出。壳牌曾在2019年表示“计划在15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并在2021年提出“到2030年电力销量增加一倍,达到560太瓦时/年”的目标。然而,由于前期电力市场的迅速扩张并未带来预期收益,壳牌放缓了原定的电力市场目标,退出盈利性不足的市场和项目。由于不具备竞争优势,壳牌于2023年出售了其在英国和德国的家庭能源零售业务。受海上风电成本效益及政策影响,壳牌退出了位于美国、韩国等地的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并于2024年底决定停止新的海上风电项目投资。同时,由于竞争激烈、盈利难度大,壳牌于2023年底开始陆续退出中国电力市场,将其一体化电力业务发展的重点定在澳大利亚、欧洲、印度和美国等地。
积极发展氢能和CCS。壳牌重点发展重型汽车用氢和绿氢业务,通过技术开发与投资强化CCS业务。氢能发展方面,在制氢端壳牌拥有并运营着全球约10%的电解氢产能,在用氢端壳牌于2023年缩减了氢能轻型移动业务线,优先考虑重型汽车用氢业务。CCS发展方面,壳牌将CCS作为自身运营脱碳的重要路径之一,除开发碳捕集存储技术外,还投资持有加拿大Quest、挪威北极光、澳大利亚Gorgon等多个CCS项目权益。
在传统上游业务方面,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与现金流稳定,降低油气勘探开发碳排强度
壳牌新能源业务的盈利性不足及退出俄罗斯油气业务导致的资产损失,使其面临短期财务压力与长期低碳转型目标之间的权衡挑战。鉴于上述多重因素,壳牌取消了其在2023年确立的“计划到2030年前每年减少1%~2%石油产量”的目标,并表示“将在2030年前保持上游和一体化天然气总产量年均增长1%”,同时以多种途径降低油气勘探开发碳排放强度,着力发展全球领先的一体化天然气和LNG(液化天然气)业务,确保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现金流稳定的基础上,平稳推进低碳转型。
保持石油产量稳定,重点发展低碳深水油气项目,减少运营碳排放。基于油气产量自然衰减速度快于需求衰减的现状,壳牌计划在2030年前将原油与天然气液体产量维持在每天至少140万桶油当量的水平,并将油气生产重心转移至高利润、低碳排放的深水区域,同时将勘探活动聚焦于包括深水区块在内的既有油田资产。2023年初到2025年底,壳牌启动峰值产量合计超过每天50万桶油当量的项目,其中约40%为深水项目。以美国墨西哥湾为例,壳牌作为该区域的领先运营商,依托其全球最低的原油开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优势,持续巩固其市场地位。凭借近50年深水作业积累的专业技术,壳牌深水业务在现金流(不含营运资本)及碳排放强度两项关键指标上均优于国际同行。壳牌的深水投资组合已形成全球化布局,除美国墨西哥湾外,还包括巴西、尼日利亚、纳米比亚等重点产区。深水业务目前占公司可采储量近50%,其在低碳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战略地位,已成为支撑壳牌未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通过创新设计、经验复制、电气化及CCS技术降低运营碳排放。壳牌通过对美国墨西哥湾Vito油田浮式生产设施进行优化设计,降低了80%的碳排放和70%的成本。后续该优化设计还作为Whale项目和Sparta项目的设计标准,用于降碳和节约成本。此外,还通过实施海上石油设施电气化改造,积极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运营碳排放。同时,壳牌将CCS技术作为实现进一步减排的关键技术,并计划自2025年起全面取消上游业务常规火炬燃烧,持续推进上游运营减排。
坚定发展全球领先的一体化天然气和LNG业务。天然气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凭借其供应稳定性与灵活性优势,在能源供应安全、新能源电力调峰及工业脱碳等领域占据重要战略地位。根据壳牌《LNG前景报告2025》的预测,亚洲经济增长将推动全球LNG需求在2040年前增长60%。多年来,壳牌始终将天然气业务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其天然气业务全面覆盖天然气价值链,并通过全产业链协调配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天然气投资组合、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等领域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LNG业务是壳牌天然气战略的核心方向。壳牌认为,供应LNG将是其未来10年对能源转型的最大贡献之一,并计划在2030年前将LNG销量年增速保持在4%~5%。壳牌计划在2030年前为天然气和上游业务每年提供约130亿美元的投资,重点支持LNG业务发展。除自产LNG外,壳牌还充分发挥其贸易优势,通过灵活的LNG贸易策略不断扩大产品组合的规模和灵活性。
在传统下游业务方面,聚焦价值和降碳,剥离改造炼化资产,发展多样化低碳解决方案
传统下游业务是能源化工公司碳排放的主要环节。壳牌通过剥离高碳资产、推动炼化一体化与新能源的联动发展降低自身运营碳排放,并通过减少石油产品销售和发展多样化低碳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降碳。
剥离高碳低效炼化资产,探索炼化一体化与新能源联动发展。壳牌正系统性推进炼厂剥离和改造计划。在炼厂剥离方面,2020年底壳牌宣布缩减炼油产能,计划到2025年将炼油厂数量由14座削减至6座。在炼厂改造方面,壳牌正推动传统炼厂向综合能源化工园区转型,构建低碳生产体系。壳牌已启动对美国诺科(Norco)、加拿大斯科特福德(Scotford)、荷兰佩尔尼斯(Pernis)和德国莱茵兰(Rheinland)4座炼厂的功能重构,改造形成涵盖传统炼化与新能源的复合型园区。
根据区域化工市场特征,对欧洲、美国和中国化工市场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壳牌化工业务连续3年持续亏损,处境艰难。受能源成本、碳排放压力及基础设施老化影响,壳牌于2023年启动欧洲化工与炼油资产的全面审查,关停竞争力不足的生产单元,并在2025年资本市场日披露,公司将对全球化工资产进行战略评估,计划退出欧洲高成本项目。同时,壳牌希望在美国探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优化北美业务布局。鉴于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与增长潜力,壳牌于2025年1月通过了扩建位于中国惠州大亚湾的石化综合体项目的最终投资决定,新增年产能达160万吨的第三套乙烯裂解装置。此外,壳牌方面表示2030年前将减少在化学品方面的资本投入,重新分配投资组合以释放价值。
减少油品销售,支持发展多样化低碳解决方案。壳牌致力于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能源营销与贸易商,减碳目标之一是到2030年将消费者使用壳牌石油产品的碳排放较2021年降低15%~20%。为此,壳牌一方面缩减传统石油产品销售规模,其《能源转型战略2024》中提出,2024~2025年间每年计划剥离约500个旗下加油站点(包括合资企业);另一方面,发展多样化低碳解决方案,通过投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生物燃料、集成电源等领域优化产品组合,同时依托技术创新开发新型商业模式与低碳燃料,并充分发挥其贸易与生产的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经济可行的低碳解决方案。2024年,壳牌通过减少石油产品销售和增加电力销售,实现了所售产品净碳强度较2016年降低9%的短期目标。
聚焦业绩、纪律和简化,优化组织架构,推动降本增效,适应转型发展
调整组织架构,融合优势业务,推动下游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协同发展。为了与“赋能进步”转型战略保持一致,同时更好地发展盈利能力不足的可再生能源业务,壳牌于2023年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调整。此次调整的核心是拆分原一体化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板块,将一体化天然气与上游业务合并,成立新的一体化天然气与上游业务董事会;同时,将下游业务与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解决方案合并,组建新的下游与可再生能源董事会。这一战略调整基于对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和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旨在通过油气业务的深度融合强化协同效应。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产品贸易商,壳牌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与下游业务整合,意在将其在零售和大宗商品贸易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延伸至可再生能源销售领域,从而实现业务协同发展,降低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聚焦业绩、纪律和简化,削减结构性成本。严格遵循业绩、纪律和简化三项原则,壳牌自2022年以来累计实现31亿美元结构性成本削减。其中,通过提高操作运营和供应链效率、精简结构、提升决策效率等非投资性措施节约19亿美元,通过退出英国家庭能源零售业务、撤销在加利福尼亚和巴基斯坦的投资项目等投资组合调整节约了12亿美元。2023年,壳牌进一步优化高成本、低利润业务线,通过缩减氢能轻型移动业务规模,实施人员裁减与岗位转移等操作,实现了10亿美元结构性成本削减。2024年,壳牌继续深化成本优化措施,结构性成本削减金额达到21亿美元,提前完成了原定于2025年底实现20亿~30亿美元成本节约的目标,并计划到2028年底将结构性成本较2022年降低50亿~70亿美元。
作者系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公司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