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西北油田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攻关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支撑保障

特色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深地”探索

——国务院国资委基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践案例之四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5-16 08:01

本报记者 庄光伟 王福全 通讯员 陈 勇

5月12日,西北油田科研生产园区机房里一派繁忙景象,数十名物探研究人员应用油田创新形成的“超深层走滑断裂带五维特征波成像与空间甜点定位技术”,加快顺北51井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这项技术曾获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好技术称号。”西北油田科技与信息管理部经理李柏林介绍,超深层走滑断裂带成像和甜点定位不够准确的瓶颈,曾制约顺北油气田高效勘探开发。该油田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打造具有西北油田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孵化出的这项技术成功把堵点变成亮点,为推进增储上产提供有力支撑。去年底,西北油田经验成果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千帆竞渡:基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案例集》。

优化科技创新组织,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西北油田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统筹,通过优化组织职能、完善激励机制等举措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他们优化科学技术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主体责任、职责分工,完善“双主线”组织建设,推动科研立项、验收、鉴定、评奖等工作质效提升。统一管理标准、规范、流程,发布科技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有效解决科研立项散、乱、小、重等问题。

不久前,西北油田召开科学技术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聚焦特深层领域成储成藏等开展立项,审议通过的立项中,由采油气厂牵头和参与的项目达到18个、占比超7成,进一步突出“贴近现场搞科研”的导向。

该油田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配套和协同。科技奖励激励方面,薪酬待遇政策向科研人员倾斜,在创新团队内部根据突出贡献、主要贡献等进行差异化分配,加大精准激励力度。创新容错管理方面,印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容错纠错免责工作方案,明确创新性探索试验未收到预期效果或出现偏差失误、所选技术路线不可行等免责条款,有效增强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还重新修订了‘揭榜挂帅’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攻关机制,更好集聚优势科研力量推动‘卡脖子’难题攻关。”西北油田科技与信息管理部副经理刘军说。该油田发布“塔河油田S41-T903A井区三叠系薄砂体目标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与应用”和“TH10389井区碳酸盐岩时频电磁多参数处理与井震约束联合反演研究”项目榜单,通过“揭榜挂帅”机制,从30家单位中遴选出3个创新团队开展合作攻关,着力推动解决项目“卡点”问题。

加强联合攻关,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塔里木盆地地表多为沙漠戈壁,地下层系多、地质结构复杂,传统地震勘探技术难以“看穿”6000米乃至1万米以深的地层。为此,西北油田与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探索新合作模式,聚焦超深层信号采集等挑战,推动物探装备和技术迭代升级,实现顺北油气田断控缝洞体物探作业精细成像和精细解析提质增效。

近年来,西北油田坚持把解决课题研究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作为调整优化科技创新平台的着力点,着力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高质量技术攻关平台、高效率成果转化平台等三大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增强和释放科技动能。

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方面,他们以重点实验室和首席专家工作室建设为抓手,整合内外部科技资源,强化基础研究。比如,充分发挥中国石化碳酸盐岩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优势,围绕“深地一号”建设开展14个基础实验项目研究,目前已取得25项成果,有力保障油气产量增长。

高质量技术攻关平台方面,西北油田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以及有关高校研究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大兵团”作战模式应用,为塔河油田持续稳产、顺北油气田快速上产输出多项关键技术。

高效率成果转化平台方面,该油田着力构建从基础理论转化、技术方法应用到现场集成应用“三位一体”的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拓展转化路径,健全考核评价体系。2023年以来,17项重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货架”,9项科技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

加大科研投入,强化人才培养

“创新突破离不开持续‘火力’支撑。”西北油田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坚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前瞻性技术、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科技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连续3年保持3%以上。

“深地工程”方面,西北油田以新区带、新层系、新类型“三新”领域油气成藏理论研究为主线,布局科研攻关项目,近两年立项课题超过25项,已有20项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未动用储量高效动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迭代升级方面,2024年以来立项课题超过30个,多项成果已在生产现场应用。

人才是创新突破的另一关键支撑。“我们将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人才孵化器,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西北油田相关负责人介绍。

他们与多所高校合作,优选骨干人员进校园深造的同时,近5年引进14名博士研究生进入油田博士后工作站,按照“项目+人才”模式进行分类培养。完善油田专家等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油田百人“专家团”。用好各领域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中国石化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工作室等引领作用。



( 责任编辑:蒋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