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天津液化公司冷热能互换站攻关团队 巧施冷能转化“魔法”变废为宝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5-21 08:07

王卓然 王 军

2024年11月11日,渤海湾畔的天津南港工业区,国内首例LNG接收站与大型石化装置能量耦合工程——冷热能互换站一次投产成功!

这项全球技术突破,将22公里银色管廊化作“能源动脉”,将346吨/小时的液化天然气冷能“变废为宝”,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相当于为京津冀种下660万棵绿树。而创造奇迹的,是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石化铁军。

“这就像在钢索上搭积木,稍有不慎全盘皆输。”天津液化公司总经理刘景俊的比喻,道出了工程的艰险。国际同行曾断言“不可能”的三大技术鸿沟——零下162摄氏度冷能长距离输送、多介质动态平衡调控、高精度系统耦合,被团队逐一击破。

2024年国庆,甲醇循环系统突发杂质堵塞,调试陷入停滞。青年工程师司明政在控制室连续值守72小时,记录3000余组数据,创新提出“大流量冲刷—多轮次清理”方案。当特制过滤网结合脉冲式冲洗技术攻克难关时,他的工位上已堆满提神饮料罐。“每滴汗水都是‘破冰’的燃料。”他笑言。

面对传统液态乙烯填充工艺5%的放空损耗,生产运行部经理郑清鑫带领团队开启白板攻坚模式。15轮论证200次模拟实验,会议室白板被公式填满又擦去,最终诞生的“气相乙烯缓慢冷凝”工艺,将损耗率压至0.3%以下。

冷能输送精度攻坚战中,工艺工程师乔梁在零下79摄氏度管线旁连续监测18小时。他设计的“双盲演练“预设128种故障场景,将调试风险降至极限。当系统实现±0.5摄氏度精度控制时,这个山东汉子红了眼眶:“这0.5摄氏度,是给公司安全生产加的保险栓!”

数字无言,却镌刻担当。95%的冷能利用率背后,是调度工程师李皓月一个月暴瘦7.5公斤,编制出投产方案;是安全环保部主任吴经天带队完成432项隐患排查,实现全程“零安全报警触发”;是仪表团队自主研发的感温光纤系统,以0.1秒响应速度守护管线安全。

2025年春节,30多名技术人员自愿留守。工艺班长高培超紧盯参数曲线,直到跨年钟声响起。“能让冷能热起来,这个年过得值!”监控屏幕的蓝光下,22公里管廊中奔涌的甲醇,仿佛奏响了能源进行曲。

287份技术方案、156次试验论证、12项关键技术突破、7项国家专利授权——3年光阴,这支团队将图纸化为大地丰碑。站在蜿蜒如龙的管廊下,带头人郑清鑫话语铿锵:“我们只是万千石化追梦人的缩影。”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