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王中华 造出最好钻井液是最大心愿

40载深耕钻井领域,花甲年续写科研传奇。王中华先后获得103项科研成果、102件授权发明专利,撰写14本科技著作,发表280余篇学术论文,攻克21项“卡脖子”技术,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5-22 07:53

杨 君 杨晨涛

前不久,60岁的王中华办理了退休手续,随即他又背上行囊,前往中原油田文卫采油厂卫10西块区钻井现场指导“井工厂”钻井工作。

从业40年来,退休对于王中华来说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将热忱融入挚爱的钻井事业中。

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对高纯度AMPS单体实施技术封锁,进口价格高达每吨20万元。面对国内油田化学剂80%依赖进口的困境,1985年毕业就来到中原油田的王中华找准了自己奋斗的目标:钻井液是油井的 “血液”,中国人必须构建自主的 “造血系统”。

王中华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在简易实验室里开启攻关。没有现成设备,他们改造反应釜充当分子筛装置;缺乏参数支持,就用穷举法验证上千种温度与催化剂配比……

1994年寒冬,当纯度99.8%的AMPS晶体在离心机中析出时,中国成为全球第3个掌握该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这项突破不仅将生产成本降低70%,更为后续技术突围打开闸门。1999年,以AMPS为原料的磺酸盐聚合物在中原油田盐膏层钻井中应用,井壁坍塌率从32%降至4%,单井节约处理成本超百万元。

面对固井水泥减阻剂SAF研制中的困难,王中华连续数月奔波于北京图书馆与河南濮阳实验室之间,翻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写下20万字笔记。为攻克传统添加剂不耐高温、高盐的缺陷,他在仪器旁一守就是十几个小时。经历数百次失败后,SAF终于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近年来,王中华带领团队相继研发出抗温抗盐M-SMT降黏剂、耐温抗盐聚合物驱油剂等23项核心技术,累计创效近亿元。在塔里木盆地8000米超深井现场,他研发的改性磺化单宁胶黏剂经受住220摄氏度高温考验,使中国深井钻井液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历经时间检验,王中华研发的耐温抗盐聚合物驱油剂在中原油田这个老油田应用成效显著:采收率提升15%。

实验室的灯光不仅照亮数据,更照亮传承之路。当徒弟孙举捧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奖杯时,颁奖词特别提及师承王中华的科学方法论;同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弟子司西强,早已深刻领悟了王中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精神。多年来,王中华为集团公司培养出47名技术专家,其中9人获省部级以上荣誉。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