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强化一体化运行,打破勘探固有认识,应用立体开发等新技术

江汉油田多维发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5-22 08:15

本报记者 潘景宇 夏 梅 王丰滨

通讯员 王 帅 刘计勇

5月13日,江汉油田在红星地区吴家坪组部署的页岩气勘探评价井红页9HF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为今年该区块提交页岩气储量打下基础。

今年以来,江汉油田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耕油田老区,大力推进非常规领域勘探开发,开展多轮攻关与研究,创新思路和管理模式,强化科技成果应用,着力探寻老油田高效开发新路径,实现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协同开发、效益开发。

加强合作推进一体化运行

日前,兴页L257-4-1HF井完井,钻完井周期较设计用时缩短19.15天,首次将复兴区块钻完井周期缩短至30天以内。

复兴区块陆相页岩储层曾因沉积相带、地层岩性复杂,导致机械钻速低、水平段延伸困难,钻进周期长。为啃下难动用储量这块“硬骨头”,释放更多产量,江汉油田创新管理模式,持续推进大上游一体化,联合江汉石油工程公司、石化机械、经纬公司等单位,开展多轮次会商,优化技术方案,推动一体化合作开发,确保油井顺利完钻。

大上游一体化合作开发打破了专业壁垒,突破了管理界限,变甲乙方为合作联合体。江汉油田油气产能建设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易争利介绍,甲乙双方目标同向、利益同享,形成“风险共担、合作共赢”开发新模式。

一体化合作新模式下,江汉油田建立以一体化专家决策中心、一体化产建指挥中心、一体化远程监督中心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从源头方案设计到施工,全过程跟踪评价优化,多专业联动、多岗位互动,快速分析处置问题,推动难动用储量高效动用。过去一年,平均钻井周期进一步缩短,压裂效率有效提升,一体化合作潜力逐步释放。

创新认识完善模型引领勘探突破

湖相碳酸盐岩是我国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类陆相碳酸盐岩。江汉油田早期勘探中,曾认为其勘探价值与砂岩油藏相比有限。

“那时候我们以为,泥晶碳酸盐岩像堆叠在一起的乒乓球一样,孔隙度不足8%。现在认识和技术进步了,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颗粒碳酸盐岩,像篮球一样撑开了比较大的空隙,能够提供有利于油气储集的条件。”攻关老区多年的江汉油田高级专家吴世强说。

2022年以来,江汉油田转变碳酸盐岩是非有效储层的传统观念,开展新一轮勘探攻关,依托大量老井资料重新构造,反复完善测井解释模型,构建适合湖相碳酸盐岩油藏的模型,挖掘新的勘探潜力。以黄20斜-4井为代表的湖相碳酸盐岩复查井,获得日产26.22立方米工业油流,掀起老区碳酸盐岩勘探新热潮。

在非常规领域,他们打破北美页岩厚度必须大于30米的固有认识,开启红星区块薄储层找气工作,填补了国内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空白。目前,红星地区吴家坪组3口新井测试产量达标,提交了可观的探明储量。

立体开发实现资源“吃干榨净”

国内首个立体开发评价井组——焦页66号扩平台上,几口立体开发井平稳运行。

在涪陵页岩气田,科研人员发现,部分区域的页岩层并非单一气层,而是“单套多层”结构。为充分动用资源,他们在国内首创立体开发技术。

技术团队攻克井网密集部署、轨迹交叉、压裂影响邻井等难题,通过自主研发防碰绕障技术,融合工程地质一体化措施,构建完善的钻井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数值模型,精细刻画剩余气分布,优化压裂设计,精准释放产能,开展上部、中部、下部气层分层立体开发试验,实现资源“吃干榨净”。

截至目前,涪陵页岩气田已部署立体开发调整井超400口,产量占比近60%,三层立体开发区最高采收率近50%,达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江汉油田持续推进工程技术领域创新,迭代升级3000米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水平段一趟钻成功率明显提升。首创三套“瘦身井”技术体系,钻井周期大幅缩短,源头减费成效显著。试验应用全域支撑压裂技术,单井经济可采储量进一步提高。



( 责任编辑:蒋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