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6-11 08:02
邱丽莉
当前,劳动竞赛已成为企业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劳动竞赛真正成为破解生产难题、培养技能人才的练兵场?关键在于紧扣需求、强化落地、挖掘人才,让竞赛从“比一比”变成“干成事”,从“争荣誉”升级为“创价值”,进而“炼”出真金。
赛题要扎根一线,破解真问题。劳动竞赛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若赛题脱离生产痛点,即便比得热火朝天,也难以转化为实际效益。企业应建立“问题征集—赛题设计—成果验收”闭环机制,可在赛前深入调研,收集一线亟待解决的工艺优化、设备维护等难题,确保赛题源自生产一线真实需求;在赛中推行“项目制+团队化”攻关模式,为参赛队伍配备技术导师、实验场地等资源支持,让竞赛成为技术攻坚的加速器;在赛后建立成果跟踪台账,对获奖方案实施回头看评估机制,真正实现赛场与现场的无缝衔接。
成果要快速转化,避免纸上谈兵。获奖方案若束之高阁,竞赛便成了昙花一现。对于可行性强的方案,企业可设立种子基金,支持快速启动试点;对于已验证通过的方案,可将其纳入快速推广清单,明确责任部门和时限;对于存在瑕疵的方案,则建立创客空间持续优化。同时,企业还须建立配套的容错机制,允许转化过程中合理试错,避免因苛求完美而阻碍创新。
人才要长效培养,拒绝赛完就忘。劳动竞赛不仅仅要赛出成绩,更要赛出人才。企业可在赛后建立竞赛人才档案,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其优先参加培训、参与重大项目、获得晋升的机会。例如,可实施竞赛积分制,将员工历年参赛表现量化为成长积分,与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直接挂钩,使竞赛骨干能通过努力走上技术管理岗位。同时,组建竞赛导师团,让往届获奖者指导新选手,形成以老带新、代代传承的良性循环。
劳动竞赛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唯有构建“选题—攻关—转化—育人”的完整生态链,才能让竞赛成果持续反哺生产,让竞赛人才不断脱颖而出,最终实现“举办一次竞赛、解决一些问题、培养一批人才、提升效率效益”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