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6-17 08:04
一、你身边最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是什么?
警惕“经验”带来的认知盲区
在日常工作中,经验主义引发的规程简化与异常信号漠视,是最隐蔽的安全陷阱之一。有些老员工会因对设备流程“过度熟悉”,将规程视为“束缚”,为追求效率或图省事,下意识简化关键步骤,比如不佩戴防护用具、跨越安全禁区、敷衍设备点检等,抱着“一直这么干也没出事”的侥幸心理,为人因事故埋下隐患。
同时,经验主义还会钝化对设备异常的敏感度,轻微滴漏、异常振动等早期预警信号,常因“以前也这样”“不影响生产”被合理化。在经验主义下,这些现象微不足道,却恰恰是设备故障的萌芽。将异常误判为常态,等同于放任小问题积累发酵,最终可能演变为泄漏、火灾等重大事故。
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可以提高效率,但过度依赖经验,可能让人陷入认知盲区。因盲目自信而轻视规程、忽视预警,其危害具有日常性与渐进性,如同温水煮蛙般不易察觉。因此,我们必须以“细节即生命”的敬畏心,持续校准经验认知,对任何偏离规程的行为、任何异常信号保持“零容忍”,方能筑牢安全防线。
(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接收站工艺工程师 李罗晨)
警惕违规操作
违规操作,是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重大隐患之一。在装置生产操作中,部分员工因心存侥幸,忽视操作规程与操作指导卡,从而引发违规行为,严重时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作为班组长,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必须第一时间制止,并向当事人阐明违规操作的严重危害及潜在后果。事后,需深入剖析违规根源,依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杜绝违规操作,切实将岗位员工打造成安全生产的首道防线。
无论是因过度依赖经验导致的经验型操作,还是因知识匮乏导致的无知型操作,核心都在于破除侥幸心理,从思想根源提升安全认知,严格落实操作规程。为此,我们班组多管齐下:一方面,强化违规操作事故事件的警示教育,开展“班前安全1分钟”分享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组织全员剖析案例、举一反三,持续增强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加大规章制度的宣贯与培训力度,通过系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升员工操作技能,确保其熟练掌握岗位必备知识,从源头上减少违规操作。此外,我们还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安全作业监督管理,对及时发现重大风险隐患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行为实施“零容忍”考核。
(沧州炼化焦化三班班长 苏 卫 口述/张 婷 整理)
二、如果遇到突发安全事故,你认为最关键的应急措施是什么?
初期的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
事故的可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期的快速响应与各环节的协同处置。每一个步骤的高效执行,每一个细节的妥善处理,都可能成为挽救生命、减少损失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应急知识和技能,更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强化安全意识,积极参与应急演练,真正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为生命安全构筑坚实防线。
在突发安全事故中,应遵循“生命至上、科学施救”原则,有序执行以下核心步骤:一、立即报警并启动应急响应。二、快速撤离与人员疏散。三、控制危险源并防止扩大。四、实施初步急救与人员救助,避免二次损伤。这些应急步骤环环相扣,每个行动都需要现场人员保持冷静与专业,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事故处理进程,只有通过日常演练将流程转化为肌肉记忆,才能在危急时刻高效应对,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守护生命安全底线。
(湖南石油长沙油库主任 张志刚)
果断执行“四断一疏”
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果断执行“四断一疏”(切断物料源、切断能量源、切断点火源、切断泄漏源,紧急疏散与报警)是控制事态、降低损失的核心应急措施。例如在装置泄漏事故中,迅速切断物料输送管道阀门、关闭电源消除静电隐患、隔离高温明火区域,并有序疏散人员、及时报警,能有效阻断事故链,为后续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而“四断一疏”的高效执行,离不开日常安全管理的持续深耕。保持高度安全警醒,建立隐患排查长效机制,能提前识别管道腐蚀、电气老化等隐性风险;借助精细化管理手段,规范设备巡检标准与操作流程,可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与实战化应急演练,能强化员工对“四断一疏”的操作熟练度,确保面对突发状况时反应迅速、行动精准。唯有将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融入日常,才能真正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天津石化安全环保部安全监督高级主管 李中正)